一
《沔州风》创刊号
我是在沔阳农村度过童年的。故乡沔阳据说古时位于洞庭湖滨,为苗、汉杂居之地,各种形式的民间文艺十分丰富。我最喜爱的一项活动是听老人们讲故事,当地叫讲“古话”,特别是其中的神奇幻想故事,更有着令人着迷的魅力。这些故事在脑海里完整地保存下来的并不多,然而那些精彩的片断却深深地铭刻在记忆里,如胆大包天的小伙子寻找簸箕大的鲤鱼鳞作聘礼,同官家小姐成亲;造反者拜灯花,据说把黄豆般的灯花拜到簸箕大,就可以起兵造反,夺取皇上的天下;野人家家进屋来,尾巴没处藏,哄孩子们说自己长了“坐板疮”,不能坐板凳,只能坐“斛桶”;道士捋下一把树叶,撒到稻田里就变成活蹦乱跳的鲫鱼;簰客同本地法师斗法,法师被害,其母复仇,一面哭儿子,一面将平日淘米洗菜的筲箕的篾片一片一片拆开,于是千里洞庭湖上突然风急浪涌,木簰一下子全散了架,那些害人的簰客一一葬身波涛。如此等等,至今回想起来,印象仍是鲜明如画。它们都有着劝善惩恶的寓意,幼时自然不甚了了。然而这些故事所创造的奇幻美妙的境界,却令人喜悦激动,惊奇入迷。人们编织故事的材料都是取自日常生活里极普通平凡的事物,它们就在孩子们的周围,可是经说故事的人加以夸张渲染,就在人们眼前呈现出一个闪耀着奇光异彩、隐藏着无穷奥秘的童话世界,简直就是点石成金。它刺激了我的想象力和好奇心,使我和人民群众的童话艺术从此结下难分难解的缘分,由此开始领略到民间口头文学的不朽魅力!
即兴编讲故事的活动,穿插在日常生活之中。特别是夏夜里一伙人摸黑坐在稻场里乘凉,冬季里围坐在熊熊燃烧的树兜子周围烤火,更是讲说故事、笑话来打发时光的好时机。
此外,乡下还有更吸引人的民间文艺活动,那就是唱花鼓戏、演皮影和说善书。说善书是请专门说书先生,在燃点香烛的高台上,讲说既富有道德教化意义又饱含悲欢离合感人情节的故事,讲说中穿插着悲情咏唱,深深是台上台下哭成一片,最有名的有《四下河南》等。花鼓戏中最受人喜爱的剧目有《思凡》《站花墙》和《百日缘》等,大喜大悲的情节和泼辣粗放的表演风格,常常地吸引着乡民,连我们这些十来岁的男孩子也跟着小伙子们哼唱小尼姑思凡的唱段来开心取乐。至于皮影戏,多是演薛仁贵征东、薛丁山征西这类历史故事,艺人们用精巧的技艺一边演唱渔鼓调,一边让皮影角色彼此厮打,有时还插科打诨添加几句笑话,每次演出到深夜,人们口头上便传出“看牛皮,熬眼皮,摸黑回家撞鼓皮”的俗语;当时看皮影似乎比今天看电影还有滋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