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间文艺学的新进展[1]——故事家和故事村的发现与研究
中国改革开放以来,民间文艺学领域出现的一大盛事,是故事家和故事村的发展。《中国民间故事集成·总序》在谈到1984年以后进行的全国民间文学普查的巨大收获时,就写道:
在普查中发现大批各种类型的民间故事讲述家(全国能讲五十则故事以上的九千九百多人);部分地区还对讲述者比较集中、故事蕴藏量较大的“故事村”进行了重点采录,如河北省藁城县耿村、行唐县杏庵村、湖北省丹江口市伍家沟村、四川省重庆市巴县走马乡等,有的还编印了“故事村”作品专集,其中河北省石家庄地区和藁城县对二百多户人家的耿村先后进行过八次普查,采录到四千三百多篇故事,编印了五册资料集。辽宁省也编印了故事家作品专集多种。[2]
《新笑府》
这里先介绍近十年发现的优秀民间故事讲述家(简称民间故事家)。
在中国各族人民群众中,会讲故事的人很多。50年代初期,孙剑冰在内蒙古发现了一位会讲故事的秦地女,肖崇素在四川林区发现了一位“天才故事家”黑尔甲。在80年代的民间文学普查中,发现的这类优秀民间故事讲述家就更多了。有些地方的文化部门或民间文艺家协会,还授予他们以“民间故事家”的光荣称号。如何评定“民间故事家”在全国并没有形成统一的标准,各地给他们命名的尺度也不一致。大体以讲得多(通常在一百则以上),讲得好,而且有一定程度的个人独创性为认定的依据。粗略统计在省、市范围内认定的知名故事讲述家已有一百多人。
在《中国民间故事集成》的国家卷中,都选录了这些故事家讲述的代表作多篇,并对其生平和讲述特点作了简介。已出版的吉林、辽宁和陕西三个卷本,就介绍了26位故事家,他们的名字是:
吉林——黄显孚(1926— ),黄龟渊(朝鲜族,1909— ),衣同奎(1910— ),洪青山(1952— ),朱连元(1925— ),关玉久(女,满族,1917— ),李福莲(1945— ),贾成明(1925— )[3]。
辽宁——金德顺(女,朝鲜族,1900—1988),李马氏(女,满族,1902— ),于春贵(1917— ),武德胜(蒙古族,1918— ),石雅茹(女,1918— ),李成明(女,1920— ),谭振山(1925— ),佟凤乙(满族,1929— ),李占春(1929— ),薛天智(1934— ),姜淑珍(女,满族,1932— ),何忠良(满族,1937— )[4]。
陕西——刘怀明(1938— ),闵智亭(1922— ),王凌芳(女,1915— ),寇存林(1925— ),梁浩秋(1924— ),林宏(1945— )[5]。
此外,由《民间文学》杂志、地方故事集成卷本给予评介,或出版过个人讲述故事专集的知名故事家,还可以举出这些名字:
黑龙江——马亚川(满族,1928— )[6],傅英仁(满族,1921— )[7],李永花(鄂伦春族,女)[8]。
山东——宋宗科(1902—1989)[9],胡怀梅(女,1915— ),尹宝兰(女,1895— ),王玉兰(女,1923— ),刘文发(1934— )[10],贾成明[11]。
山西——尹泽(1916—1992)[12]。
河北——靳正新(1927— )[13],王玉田(1915— )[14],纪文道(1928— )[15],李宝才(1952— )[16],李正保(1914— )[17]。
河南——曹衍玉(女,1924— )[18],邱海观[19]。
新疆——艾沙木·库尔班[20]。
宁夏——白秀英[21]。
四川——魏显德(1923— )[22],邓树辉(1919— )[23],温重登,钟万全,立罗周信(彝族,1942— )[24],熊凤(苗族,女,1887—1985)[25],七尖初(藏族,女)[26]。
湖北——刘德培(1912— )[27],李德富(1929— )[28],孙家香(土家族,女,1919— )[29],仙人爹(原名刘应兴,1920— )[30]。
湖南——肖卯秀(女,1909— ),易法松(1921— )[31],廖家斌(苗族)[32]。
广西——杨雄新(侗族)[33]。
江苏——陆瑞英(女,1932— )[34],陈理言(女,1962— )[35],周贤富[36]。
浙江——黄银洪[37],贺阿昌[38]。
安徽——韩从悦(1915— )[39]。
由于许多省、市的情况在出版物中尚未反映出来,这60多人的名单显然是不完全的。一个更完整的中国优秀民间故事家的名单,看来只有等待民间故事集成各卷本出齐,我们才能看到了,一般民间文艺学著作,所强调的是民间口头文学的“集体性”,当50年代孙剑冰、肖崇素、李星华发表他们采录的故事,热情称赞秦地女、黑尔甲、朱大娘几位讲述人的出色艺术才能时,便如同石破天惊一般引起了热烈反响。八九十年代有这么多故事讲述人的艺术才能被肯定,各地纷纷出版他们的口述故事专集,有的甚至被社会作为“国宝”予以尊重爱护,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巨大的跃进!
这些故事家讲述的故事,主题和题材包罗万象,样式和风格多姿多彩,一时难于详述,这里只能选取在全国影响最大的两位故事家——金德顺和刘德培略作评述。
上海文艺出版社于1983年6月破天荒出版了中国第一本民间故事讲述家的个人故事专集《朝鲜族民间故事讲述家金德顺故事集》,收录故事73则,并附录了故事梗概33则,搜集整理者裴永镇还撰写了长文《金德顺和她所讲的故事》。这部书的问世,不但使金德顺誉满全国,还打开了采录故事的新局面。如同当时一篇评论文章所指出的,它是“发掘民间文学宝藏的一个新开端”[40]。1994年出版的《中国民间故事集成·辽宁卷》,从这本故事集中选录了她讲述的《孔姬和葩姬》等14篇代表作,并在附录中给予简介道:
金德顺,女,朝鲜族,不识字,1900年生于朝鲜庆尚北道。她出身于穷苦的农民家庭,13岁给人家当童养媳,成年后随丈夫逃荒到中国东北,1949年后曾先后居住在沈阳市、哈尔滨市、黑龙江省五常县的儿孙家中。她走到哪儿就把故事带到哪儿,成为深受群众爱戴的“故事篓子”。1988年9月于沈阳去世,能讲述故事二百余则。
金德顺的故事主要是从母亲和姑母处听来的,成年后又从同辈的妇女中听取了大量的故事,大大丰富了她的故事蕴藏。金德顺的故事用朝鲜语讲述。她的故事主要为生活故事,其中反映妇女命运的故事更具有特色。幻想故事、寓言、笑话也占了一定比例。她的讲述风格自然、流畅、诙谐,且有说有唱,讲唱结合,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在讲述中常常即兴发挥,表现了出色的创造能力。
1983年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的《朝鲜族民间故事讲述家金德顺故事集》,收录故事73篇,由当时的沈阳军区政治部干部裴永镇(朝鲜族)采录并翻译成汉文。1983年金德顺被吸收为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41]。
《中国民间故事集成·辽宁卷》中选录的金德顺口述故事,有一篇《懒汉娶媳妇》,前面讲他出门游荡,在偶然机遇中一次次心愿得逞,下面叙述他找媳妇的经过:
懒汉一听,心里反倒乐了。他乐啥呀?他寻思:一穗稻子换了一只耗子,一只耗子换了一只猫,一只猫换了一条狗,一条狗换了一头牛,这回一头牛又该换回一个媳妇了!就对主人说:“你知道这是一头多么贵重的牛吗?既然是你的女儿把我的牛喂死了,那就把你的女儿赔给我做媳妇吧!”
主人一听,这哪行,一口咬定:“这不公平!”当时就去官府上告了。
这官府里新来了一个糊涂官,他为了弄清这牛是咋死的,叫人把牛肚子给豁开了。一看,牛肚子里有一颗大铁钉,这糊涂官当时就判决说:“既然姑娘把牛喂死的,就该拿这个姑娘去赔牛的主人。”
你说这家人倒霉不倒霉呀!可是官府判的,又有啥法子呢!只好把十六岁的俊姑娘赔给了懒汉。
当时,这懒汉就朝人家要了一个大衣柜,把姑娘往衣柜里一装,撂在背架子上就背走了。
懒汉这回可不是瞎走了,而是往自个儿家里走。他一边走一边寻思:都说我懒,没出息,哼!这回我把媳妇背回家,好好给你们看看。他越寻思越高兴,也就不知道累,越走越快。
不过,这懒汉背的是个大活人加口柜子,也是够他受的,还没到晌午的时候,肚子里就叫唤开了,觉得又饿又渴。
事儿也赶巧,懒汉刚走到这么一个村口,就看见一乘娶亲的花轿进了一家大院儿。懒汉这一下可乐了,碰到办喜事的人家,进去少不了讨点酒菜吃。他这么寻思着,把背架子往村口的一棵大柳树上一靠,对姑娘说:“姑娘呀姑娘,我到前边办喜事的人家要点儿吃的去,回来的时候也给你带点儿打糕和松饼,你在这儿等着!”
那姑娘在里边一声儿没吱。
再说这懒汉有不少日子没喝酒了,到办喜事的人家一喝起酒来,可就不是一盅两盅了,直到酒醉饭饱,他这才里例外斜地走了出来。这个贪心的家伙,只知道填饱自个儿肚子,却忘了给姑娘带点儿吃的来,背起背架子就上路了。
这懒汉没走出几步,就发话了:“哦!怪事儿,这背架子咋比先前沉了呢?是我喝醉了酒?”
这懒汉边叨咕打着饱嗝往前走。走啊,走啊,忽然,他觉得后屁股冰凉,原来是柜子里“滴答、滴答”往下滴水,把懒汉的裤子都湿透了。这时候懒汉又说话了:“姑娘呀姑娘,你有尿也得憋着点儿呃,别往我身上撒呀,再憋一会儿就到家了。”
懒汉一进大门就喊上了:“阿妈妮,阿妈妮,快来呀!我把媳妇娶到家了!”阿妈妮一听,心里寻思:莫不是这懒小子真的出息成人了,还娶个媳妇回来?就赶紧跑出去接。
懒汉把背架子撂下来,把背架棍往上一支,就赶忙去开柜门儿。
等这懒汉把柜门一打开,怎么样?他眼睛发直,一屁股就瘫在那儿了。你猜怎么着,衣柜里装的不是姑娘,全是湿漉漉的豆腐渣。
原来,岔头儿就出在懒汉半道儿喝酒上。那姑娘在柜里喊救命,正好碰见一个卖豆腐渣的,他把姑娘救出去了,又往柜子里装满了豆腐渣。[42]
关于“幸运的”懒汉或流浪汉的故事,本是一个世界性的故事类型,它也是我国藏族《尸语故事》的基本篇目之一。在旧时代,人们大多对这类贫困不幸的幸运儿寄予同情。金德顺讲述的这个懒汉娶媳妇最后落得一场空的喜剧性故事,对他不务正业想入非非的梦想却给予辛辣嘲讽,表现出她处于新时代,注重故事道德教育的特点。对故事场景与人物情态的描述相当细致,往往有惟妙惟肖之感;同时又自然而鲜明地把讲述人的主观世界,以风趣幽默的口吻表达出来,给人以强有力的感染。她和孙剑冰遇见的秦地女,在讲述风格上有许多共同之处,由于个人与时代的原因,她的讲述更乐观诙谐,饱含机趣。
上海文艺出版社于1989年又推出一部民间故事讲述家的个人作品专集——刘德培的《新笑府》,使这位鄂西山区的农民故事家成为备受众人关注的“出土珍珠”。
刘德培(1912—2000)是鄂西山区五峰县的农民,祖籍江西。因家境贫困,年轻时干过十几种行当,辗转于湘鄂西广大地区谋生。他见多识广,对社会人生有丰富体验,性格乐观开朗,在艰难困苦中从不唉声叹气,运用多种民间文艺形式自娱娱人。他讲故事的口才,主要是在20世纪40年代带领一伙人爬山越岭背运货物的劳动生活中锻炼出来的。当途中歇脚,晚间住店时,他这个带班的就讲起故事来,“讲着讲着,你一个来,我一个去,越讲越多。讲的人快活,听的人也快活,嘻嘻哈哈笑一通,过后再赶路,都有劲些”[43]。《新笑府》一书,由王作栋采录整理,从他讲述的五百多篇故事择优选取两百篇编成。另附有280篇故事的内容提示,可由此窥见他所积累的故事全貌。王作栋不但撰写了长文《刘德培印象》,还编了一个《刘德培生平活动编年纪要》,提供给研究者参考。和金德顺相比,刘德培讲述的故事又自成一格。下面从《新笑话》中选录他在40年代即兴创作的一则笑话《你是自讨的》为例:
有一回我出门捡瓦,在枇杷垧遇到一个人,在喊我:“刘德培,你到哪里去呀?”我走近一看,是许翠轩。他家里发财,是个奸猾老板。我给他捡过瓦,连捡瓦的一点工钱他都要七搞八搞搞转去了才算数的。这次路上相遇,我问他:“你忙什么去呢?”他说:“我去打酒。哎,你边走边讲故事我听!”我不想给他讲,推脱说:“从何讲起哟?”他把酒壶晃了晃:“说酒的故事笑话多又多,你随便讲一个就是呢!”“好啰。”我答应了。
那就依你的——
一户人家,生有三个儿子。爹妈指望伢子们长大了当替手分担家务,给大的取名叫“挑水的”,给老二取名为“砍柴的”,给老幺取名为“打酒的”。伢子们慢慢长成人啦,爹把他们引到田里去开沟:“我们田里地势低,一下大雨就遭水淹,我早就有心整一下,力量不够,现在你们都有了力气,我们就四个人一起动手,在田里挖它两条深沟吧。”
四爷子下死力,将沟挖了两三尺深。那天挖到头时,突然挖到一个土罐子。挖起来一看,满罐子银钱。他们欢天喜地,想继续挖,看还有没有,天色又已经黑了。爹说:“你们三个回去睡,明日打早工来挖。我就留在这里守一夜。这里挨着路边,免得被人家打夜工挖起走哒。”
爹是心疼伢子们,他们才一二十岁。自己留下来守夜,其实也困倦得很。守到下半夜的时候,瞌睡来急啦,坐着坐着睡着啦!隔天亮不远,果然来了个人,鬼头鬼脑来挖银钱。爹听见挖锄的响动声,惊醒哒,他看见个人影子在晃,就摸起坐在屁股底下的挖锄,给那影子拦腰就是一挖锄把,一家伙就将那人打得倒在地上。那人喊说:“打不得哒!爹呀,打不得哒!”老的听见喊“爹”,连忙问:“你是哪个呵?”“唉,我是老幺呵!”“幺?你是打酒的呀?伢呃,你贪钱贪黑了心啰!你遭我这么一家伙,岂不是自讨的么?”[44]
刘德培会讲笑话,还会自己即兴编笑话。上面这篇小故事就真实记录了他在路途中用笑话同他人逗乐的情形,故事里头套故事,结构十分巧妙。虽是即兴游戏之作,却以“贪钱贪黑了心”的那伙人作为嘲骂对象,仍意味深长。刘德培的笑话取材于日常生活,大都趣味洋溢。笑话中的种种人物:糊涂县官、愚蠢财主、贪心店主、装神弄鬼的道士、误人性命的郎中和误人子弟的塾师,一个个丑态百出,由此可看出刘德培作为山野小民的正义感和对当时正统文化的反叛情绪。在故事中作为他们对立面的长工、巧媳妇等,则一个个机智爽朗,光彩照人。他讲故事的语言朴素简练,不大注意对情态的描写形容,很少使用花哨词语,而是苦心琢磨怎样把情节编排得更巧妙合理,人物对话设计得更活泼精彩,于平淡自然的叙说中显出奇趣。正如王作栋所概括的:“引人究底的扣子,干净利落的收尾,带来的是舒心畅怀的笑声,出乎意料的结果,反败为胜的机趣,留下耐人寻味的余韵。”[45]刘德培还善于总结积累讲说故事的艺术经验,显示出一位难得的口头语言艺术大师的才华。
采录金德顺、刘德培故事的是两位年轻的民间文艺学家——裴永镇和王作栋,他们用现代民间文艺学知识和现代技术手段,经磁带录音后再忠实地以文字写定,并把讲述人作为口头语言艺术家进行认真研究(王作栋已有多项成果发表)。他们的成果标志着中国的故事采录已进入科学化时代。
对民间故事讲述家或传承人的口述故事的集中采录与深入研究具有重要价值:
1.一个地区杰出的故事家,往往具有如同吸铁石那样吸收凝聚民间口头文学创造成果的巨大能力;在传承过程中,他们又不断发挥个人创造性,对作品予以丰富提高。因而从他们那里采录的故事便有着数量多、质量高、文化积淀丰厚的特点。
2.作为口承文艺,只有将创造与传播者、故事文本和接受故事的听众三者结合起来,“三位一体”地进行研究,方能对许多问题获得合乎实际的科学结论。过去我们研究民间故事,常常只停留在对故事文本的解析上,完全不顾及另外两个方面,特别是不注意创造与传承这部分精神财富的主人,对相关问题的理论探讨便只能有“雾里看花”的印象。现在通过对大批故事家的考察,情形就不一样了,笔者于1987年曾就32名故事家的材料作过综合概括,写成《中国民间故事的传承特点》[46]一文,其中提道:“中国的男性故事家多于女性故事家,女性故事家所讲故事多由本家族传承而来,男性故事家则大多是在闯荡江湖的过程中从社会上吸收故事,中国民间故事的男性特点更重,社会性更突出;民间故事作为一种口头叙事文学,口头传承方式占优势,但在中国(特别是在汉民族中)书面文化相对普及的情况下,口头与书面传承常常交错进行,民间故事同书面文化的联系更为紧密;此外,中国的民间故事家大多跨越新旧两个时代,他们原来处于社会底层,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社会巨变中获得翻身解放,因而所讲述的即使是传统故事,也不能不在故事情调和语言风格上有所变异,打上新的时代烙印。”以上仅仅是中国民间故事传承特点的初步探索。如就这些故事家的各个侧面进行更深入的研究,不仅会大大充实中国民间文学史和中国故事史的内容,也将对中国文化史提供新的启示。
关于民间文学传承人的理论基础,最早是由19世纪六七十年代活跃的续两次举办专题性学术讨论会,从而促使风气大开。对包括故事家在内民间文学传承人的重视,已成为当今中国民间文艺学新进展的显著标志之一。
刘守华、陈建宪赴湖北武当山吕家河民歌村访问民歌手姚启华(1999年6月)俄罗斯学者们建立起来的。20世纪二三十年代由关敬吾介绍到日本,使日本的故事研究有了新的视点。日本在二三十年代和六七十年代出版了一系列著名传承人的口述故事专集[47]。正如《大英百科全书》的民间文学条目中所指出的,“对于民间故事,一个收获比较大的方法是研究讲故事的人和他们的听众。用这种研究方法能够使人了解民间文学是怎样在口头传说上流传下去的”[48]。中国古代到近代的文人,记述故事时也常常留下讲述人的名字,由于认识上的局限,并未对他们的作用引起足够的重视。中国对民间故事讲述家的重视始于80年代初。1982年5月在北京举行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第二届学术讨论会,乌丙安根据有关的国际先例和辽宁注重采录故事家作品的成功经验,发表《论民间故事传承人》一文,认为“抢救民间故事遗产的关键,首先在于抢救贮存故事的民间故事传承人”。对打开这一新局面起了积极倡导作用。随着金德顺、刘德培和“满族三老人”等故事专集的出版,以及中国故事学会于1987年和1988年,围绕故事讲述家的发现,连
刘守华、刘锡诚等赴湖北武当山吕家河民歌村考察(1999年10月)
在民间故事采集活动中,人们进一步发现,在某些村落中,由于讲故事之风盛行,便很自然地在居民中形成故事家群体,于是又出现了“故事村”。最先引起国内外学人注目的是河北耿村。
耿村地处冀中平原,隶属于河北省藁城市北楼乡,现有285户,1150余人。从明代初年开始逐渐形成村落。因处于交通要道上,集市商贸十分活跃,20世纪40年代,村的大小店铺作坊达100余间,故有“小村大集”之说。“经商是耿村的古风,讲故事也是耿村的古风”,这里既是商品也是口头文学的集散地[49]。在全国开展民间文学普查活动后,石家庄地区先后派人对耿村故事作了八次普查,收获到丰硕成果,已出版《耿村民间故事集》5部,选录故事1380篇。《耿村故事百家》[50]一书,精选93位故事家的代表作270多篇。已知的讲述者超过全村人口的十分之一。袁学骏在《耿村故事论稿》这部具有开创性的学术论著中,又从中找出8位具有出色讲述才能的故事家分别给予论评,除已列入前面故事家名单的靳正新、王玉田之外,还有靳景祥(1928— ),王仁礼(1932— ),孙胜台(女,1927— ),梁银兰(女,1919— )以及夫妻故事家张才才(1930— )和侯果果(女,1943— )。1951年5月,在藁城市举行了“中国耿村国际学术讨论会”,由中、日、韩、德等国的60多位学者,对耿村民间故事的特点和价值,以及故事村这一特殊文化生态环境进行了深入研讨[51]。
刘守华与贾芝走访湖北宜都市青林寺谜语村(2003年)
湖北省丹江口市伍家沟则是另一种类型的故事村。它位于鄂西北著名道教圣地武当山北麓,是一个只有210多户、890多口人的小山村,村民三三两两地居住在“九沟十八洼”的深山密林里,共有17个居民点,19个独居户。这里荒僻闭塞,80年代中期才通电,90年代初期才修通公路开进汽车。丰富的民间文艺长期伴随村民古朴的农耕生涯。据调查结果,该村会唱民歌、会讲故事的有85人,约占总人口的十分之一。经过当地一位热心而又能干的民间文艺家李征康的深入调查采录,先后于1989年和1996年出版了两册《伍家沟民间故事集》[52],选录故事400篇,故事集中介绍了伍家沟的优秀故事家12人,除前面已提到的李德富外,还有李正海(1935— ),葛朝宝(1925— ),葛朝南(1923— ),冯明文(1930— ),罗成贵(1941— ),冯明如(1906— ),庹珠秀(女,1907— )夫妇,罗成双(1944— ),袁秀英(女,1959— ),伍明堂(1928— ),葛朝玉(1915— ),王先明(1943— )。
就经济生活而论,伍家沟是一个闭塞的山村。但就文化生活而论又有它的开放性,这里因其靠近武当山这个南方最大的道教圣地和道教文化中心,明代以来,南方各地前来这儿朝山进香的人络绎不绝,居民便有大量吸收这方面传说故事的便利条件,因而许多古朴神奇染有道教色彩的幻想故事在这里世代相传,别具一格。正如笔者在一篇文章中所写的:“河北耿村是中国北方平原上的一个小集镇,它的故事内容广博,现实感强,具有以儒家思想为主导的中原文化的浑厚特色。南方山村伍家沟的故事,则以染有神秘幽玄的道教文化色彩显现出自己的特殊魅力与价值。”[53]
河北耿村和湖北伍家沟村,都受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关注。1996年12月初,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又协同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所属地方组织,前往四川重庆市巴县的走马镇调查采录民间故事。走马镇辖20几个村,人口21300人,它位于重庆市西郊的长江北岸,历史上是重庆通往成都的必经之地,过往行人络绎不绝,“那些在走马岗停息下来的过往行人,为了消除疲乏,常在客栈里、地坝头、茶馆中天南地北地讲述故事,或扯开喉咙唱山歌。当地村民也常参与到讲故事和听故事的行列中,使外地民间故事与当地民间故事不断交流和传播”[54]。走马镇于明代中叶形成集市,特殊的地理位置给它带来了经济的繁荣,也造成了当地居民爱讲爱唱爱听的文化生活传统。在从1987年至1995年进行的几次民间文学普查中,走马镇共发现“故事篓子”300余人,其中能讲百则以上的故事家30人。“重点故事家”6人,魏显德和邓树辉上文已经提到,另外四人是:魏显发(1931— ),程昌明(女,1925— ),陈富其(1962— ),谢志忠(1925— )。《走马镇民间故事考察报告》和1996年底采录的部分故事,均见《走马镇民间故事》一书。
刘守华陪同贾芝等中国民间文艺学家一行走访湖北宜昌市夷陵区车溪民俗文化村(2000年)
走马镇是一个更大的文化生态环境,在它所辖的一个只有29户人家的山村——工农村,又是该镇故事最集中的地方,人们都说:“垛子山下一匹坡,坡脚是个故事窝,大人细人都能讲故事,男人女人都能唱山歌。”能讲千则以上的两位大故事家魏显德和魏显发兄弟就来自这里。
走马镇故事富有巴蜀文化特色。就它的环境特征而言,同耿村颇为接近,都处于交通要道,伴随商贸往来与人口流动,形成了听讲故事的文化传统。
这几个“故事村”被人们称为民间文学蕴藏丰富的“富矿”,采录的故事不仅数量多,而且品位高。但它们的重要价值不止于此,它还提供了类型不同的孕育故事家群体的文化生态环境。我们今天所见的民间故事多为古老的口头传承之作,一般认为它们存在于远离现代文化冲击的荒僻闭塞环境之中,可是从这几个故事村来看,它们在经济生活或文化生活上都属于开放型地区,有的今天虽然变得比较闭塞,过去却处于开放状态;在缺乏其他文化娱乐活动的情况下,南来北往的人们聚集在一起,彼此讲说故事便逐渐蔚成风气,众多优秀故事家也应运而生。直到今天,上面这几个故事村依然讲故事成风,民间口头文学在这里仍显得生机旺盛。由于这些故事有着久远的传承历史,故事村又具有民族文化遗址那样的珍贵价值。蕴含其中的民族文化和民间口头文学的奥秘,正有待于我们去深入探寻。
荆楚网非遗嘉宾访谈,刘云山、李鸿忠会晤刘守华及鄂西民歌传承人
1998年2月20日
附录
故事家简介名单
本文写于1998年2月,当时《中国民间故事集成》按省市分卷的国家卷尚未出齐,故文中所录的各地故事讲述家名单也不完整。这部被誉为“文化长城”的巨著直到2009年才全套问世。按编纂体例,故事集成于各卷的“附录”中,除列有地方故事家简表外,还对其中的部分著名故事家作了简介,介绍了他们的生平和口述故事特色,是十分难得的民间文艺学资料。现将他们的姓名一一录出,作为对拙文的补充。
北京(7人)
赵宏模 阎秀平 胡玉明 刘振庭 马宏贤 王 考 金受申
上海(10人)
王裕安 浦月亮 完颜绍元 邓正明 徐和其 徐新耕 程天程
徐少华 马泳源 王半农
山西(8人)
尹 泽 李连生 王北熊 张有洛 魏宪章 梁 力 潘小蒲
张海钰
河北(13人)
王玉田 王 政 卢桂荣 刘凤岐 阮焕章 纪文道 李宝才
张士杰 杨扶山 武 枝 房广生 靳正新 靳景祥
辽宁(12人)
金德顺 李马氏 于春贵 武德胜 石雅茹 李成明 谭振山
佟凤乙 李占春 薛天智 姜淑珍 何忠良
吉林(8人)
黄显孚 黄龟渊 衣同奎 洪青山 朱连元 关玉久 李福连
贾成明
黑龙江(12人)
傅英仁 穆晔骏 金德顺 车炳杰 姚天葆 石玉清 莫庆云
孟古古善 敦都圭 吴连贵 葛德胜 徐 和
江苏(17人)
张元发 李志中 陈杏英 宗震名 于有德 柏登全 韦元鼎
徐书明 田顺坤 王章明 潘 生 陆瑞英 董为民 冯正海
咸玉梅 戴曼尊 高兰彪
山东(28人)
宋宗科 胡怀梅 尹宝兰 王玉兰 刘文发 马秀岭 阎继冉
郑百坤 刘云溪 王广存 荣忠常 张登云 管文质 张维尚
阎继庭 王茂君 赵财庆 侯成臻 张宝成 刘同让 宋云华
张礼端 张广海 沙洪曾 张西宽 王诚志 刘光秀 蔡忠诚
浙江(12人)
王金苟 王秀花 贺阿昌 张宣元 潘奶儿 黄银洪 倪大洲
卓大钱 雷可西 金益仓 杨立生 陈懿琛
江西(27人)
郭龙桂 筱贵林 杨君鸿 尹冬田 陈金龙 廖彩桂 廖明冬
赖学炜 段昔庆 林家科 张云友 刘国洪 何宝湘 陈贵兴
曾惟隆 李炳奎 周英才 张云祖 万超群 刘传曾 姚炳森
沈昂才 常纶桂 刘海龙 朱人祉 蒋庆秀 康登美
福建(8人)
阮允智 吴德明 夏毅章 李圣回 蓝俊德 王道源 骆狩原
李志怀
湖南(11人)
石二姐 田可生 孙明斗 龙玉六 向培凤 谷兆庆 易秀珍
屈常显 廖家斌 童玉书 谭慧娟
湖北(7人)
毛里富 孙家香 刘德培 王文华 刘应兴 葛朝宝 李德富
河南(10人)
任东栋 曹衍玉 吴根兰 邱海观 翟旺宪 赵衍生 贺良生
陈玉屏 于书章 郭焕明
广东(9人)
陈金妹 李春风 谭桂荣 凌世祥 陆长妹 陈家乐 陈一峰
冯 坤 黄昌炬
广西(22人)
韦道生 覃阿干 黄耀南 谭善明 周朝珍 苏锡权 阮文龙
吴居敬 罗代超 龚妹仁 包启宽 卢玉兰 吴道德 龙 奶
覃永益 杨雄新 谭树杞 梁绍安 黄广辉 代新 文光华
梁胜准
四川(19人)
熊祥君 温重登 钟万全 杨学模 杜志榜 杨仲良 魏显德
马福海 蒋道伦 立罗周信 杨七斤初 吴有伦 杨淑斋 石登榜
王文治 艾卫平 刘光启 熊凤祥 李国才
云南(30人)
朱小和 赵呼础 李书周 张牛郎 杨 森 杨志荣 者厚培
肖开亮 赵玉昌 黑明星 杨天诚 李剑飞 李中迪 康朗相贡
庄 相 王明富 张树明 陈兴凤 祝发清 阿 普 李云保
胡礼克 隋嘎尼 嘎和芳 和锡典 和玉才 杨增华 和及贵
和云彩 贡堆平
陕西(6人)
刘怀明 闵智亭 王凌芳 寇存林 梁浩秋 林 宏
宁夏(10人)
丁连珍 万秉忠 李海川 董秉彦 晁登英 白秀英 褚成栋
马色礼 孙守林 张万钧
新疆(11人)
阿克拜克·铁木耳 艾买提·巴吾东 杜秀珍 马耀辉 马玉福
毕达合买提·木海 乌其尔奥·巴雅卡 阿力腾哈孜克·车奥玛依
哈德拉洪·依布拉音 苏力坦阿里·包宝带丰年 塔毕勒迪·吾守尔
西藏(13人)
次旺九美 桑杰卓玛 安 布 益西平措 卡察扎巴·阿旺江措
尼玛彭多 益西丹增 江 白 格桑卓玛 多 吉 罗桑朗杰尼平
普布多吉 普布次仁
海南(5人)
陈鹤亭 许凤仙 陈天标 吉文新 符进清
(以上故事家简介名单,少数省卷本缺失。)
2017年2月21日
【注释】
[1]原载陈雪风主编:《中国文学新走向》,吉隆坡:马来西亚华社研究中心,1999年。
[2]《中国民间故事集成·辽宁卷》,北京:中国ISBN中心,1994年。
[3]《中国民间故事集成·吉林卷》,北京: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92年,第981~985页“附录”。
[4]《中国民间故事集成·辽宁卷》,北京:中国ISBN中心,1994年,第971~977页“附录”。
[5]《中国民间故事集成·陕西卷》,北京:中国ISBN中心,1996年,第721~723页“附录”。
[6]《民间文学》1986年第11期。
[7]孟慧英:《满族民间故事传承人故事承继路线探微》,辽宁《民间文学论集》之三。
[8]孟淑珍:《鄂伦春族民间歌手、故事家李水花》,《黑龙江民间文学》第18集。
[9]《宋宗科故事集》,北京: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90年。
[10]四人均见《四老人故事集》,山东民研会1986年编印。
[11]《民间文学》1990年第4期。
[12]《尹泽故事歌谣集》,山西省民间文艺家协会1993年编印。
[13]《新正新故事百篇》,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1995年。
[14]《民间文学》1990年第2期。
[15]《民间文学》1986年第10期。
[16]《李宝才故事选》,北京: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8年。
[17]《杏庵民间故事》,1991年编印。
[18]《民间文学》1986年第9期。
[19]《民间文学》1987年第1期。
[20]《民间文学》1986年第2期。
[21]李志中:《浅谈故事家白秀英的“流传”故事》,学术论文。
[22]《魏显德民间故事集》,重庆:重庆出版社,1991年。
[23]四川巴县《走马镇民间故事》,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及四川省民间文艺家协会1989年编印。
[24]三人均见《中国民间文学集成四川宜宾地区卷民间故事家故事分册》,1989年6月编印。
[25]《中国民间文学集成四川宜宾地区卷民间故事家故事分册》,1989年编印。
[26]《民间文学》1986年第8期。
[27]《新笑府》,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9年。
[28]《伍家沟民间故事集》,北京: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9年。
[29]《长阳民间故事集》1987年编印;罗鹏、林继富:《听孙家香婆婆讲“经”》,《艺术明星》1997年第5、6期。
[30]《仙人爹讲的故事》,咸宁市文化馆1987年编印。
[31]两人均见《中国民间故事集成湖南卷石门县资料本》,石门县文化馆1986年编印。
[32]《民间文学》1985年第7期。
[33]李溪:《侗族一个故事之家传承诸因素调查》,《民间文学论坛》1986年第5期。
[34]《民间文学》1987年第4期。
[35]《民间文学》1987年第7期。
[36]赵志毅:《周贤富和他讲的故事》,学术论文。
[37]《民间文学》1987年第6期。
[38]金涛:《渔民故事家贺阿昌的故事特色》,学术论文。
[39]《民间文学》1990年第1期。
[40]刘守华:《发掘民间文学宝藏的一个新开端》,《采风》1984年第18期。
[41]《中国民间故事集成·辽宁卷》,北京:中国ISBN中心,1994年,第971页。
[42]《中国民间故事集成·辽宁卷》,北京:中国ISBN中心,1994年,第903页。
[43]《民间故事家刘德培研究资料集》,湖北宜昌地区文化局1988年10月编印。
[44]刘德培:《新笑府》,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9年,第463页。故事中的许翠轩是当地人,幼时与刘德培一起读过私塾。
[45]刘德培:《新笑府》,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9年,第30页。
[46]刘守华:《比较故事学》,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5年,第300~315页。此文在《民族文学研究》1988年第3期发表时,题为《文化背景与故事传承》。当时选取了32位故事讲述家作为综合考察对象,后来这方面的材料不断涌现,因此本书列举的故事讲述家名单有了很大变化。
[47][日]齐藤君子:《从传承人理论看俄罗斯民间文艺学》,《民间文学论坛》1992年第4期。
[48]《民间文艺集刊》第一集,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1年,第357页。
[49]袁学骏:《耿村故事论稿》,北京: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9年,第21页。
[50]《耿村民间故事集》1—5集,分别作为《中国民间文学集成石家庄地区故事卷》第1、2、3、6、7卷,于1987年9月至1990年9月内部印出。
[51]此次研讨成果,见宋孟寅、郑一民、袁学骏编:《中国耿村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北京: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91年。
[52]韩致中主编,李征康录音整理:《伍家沟民间故事集》,北京: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9年;张二江主编,李征康整理:《伍家沟村民间故事集》第二集,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1996年。
[53]刘守华:《山野奇花伍家沟》,刊于《江汉大学学报》1998年第1期,并曾在国际民间叙事文学研究会1996年北京学术研讨会上发表。
[54]四川巴县《走马镇民间故事》,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及四川省民间文艺家协会1989年编印,第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