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佩璋著《武汉城市民间文学散论》序[1]
陈佩璋将他五十多年来写成的长短文章辑成《武汉城市民间文学散论》即将出版问世,我有幸作为此书的首位读者,又是相关文化学术活动的见证人,一些读后感不禁涌流而出。
佩璋于20世纪60年代毕业于华中师范学院中文系,随后即在武汉市从事繁重的中学语文教学工作直至90年代末退休。我们本有师生之谊,1980年代初中国正跨入改革开放的历史新时期,我因长期在华中师大从事民间文学教学与研究活动,此时被推举为湖北省民间文艺家协会的负责人之一,佩璋也被吸引到这一文化事业中来,以他干练的工作能力及灵动的文笔投身于湖北省、武汉市民间文学搜集整理和理论研究的方方面面。其中,他创作的引人注目的长短文章达二十余篇,涉及武汉市区的黄鹤楼传说、叶开泰老字号药店传说、贱三爷故事、辛亥革命歌谣以及湖北省的九头鸟传说、陈细怪故事、土家族哭嫁歌、鄂西刘德培故事等等。
《武汉城市民间文学散论》
人们通常所关注的,是乡村民间文学,而对城市民间文学则往往漠然置之,不屑一顾。武汉市采录发掘的贱三爷故事,却以一个进城务工的农民做主角,演绎出一系列城乡生活交叉融合的机智人物故事,受到全国学术界的重视。陈佩璋在论评中,热情肯定它是“城市民间文学的一朵奇葩,汉味文化的一项积极成果”,这些故事不只塑造了一个多才多艺、乐观开朗、诙谐幽默的阿凡提式城镇下层社会劳动者的典型,从他身上反映出旧时代农民由乡村进入城市所经历的苦乐艰辛,也联系当代现实,从今天农民工进城所演绎出的种种悲喜剧,就许多社会问题引起我们的深思。
又如对著名的老字号药店叶开泰传说的评论,他不仅称道了叶开泰救世济民、乐善好施、信誉至上的优良经营作风,还特别指出该店因和鸦片战争时期著名的两广总督叶名琛家族的特殊关系,受其对英帝国主义屈辱、抗争的史迹的影响,将抵制洋药、洋货和矢志发展中医药联系起来,因而相关的口头传说便有着十分难得的独特魅力,“这正是中国近代大城市经济生活和文化生活丰富发展的反映,是民族工商业和帝国主义经济侵略的抗争及其爱国精神的一个侧面反映,值得我们去重视,进行深入发掘”。我在参与武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专家评审活动时,就曾经依据陈佩璋的文章,着力推荐了含有丰厚文化内涵的叶开泰药店传说。
这里还应该提到,作者曾以罗湘为笔名,撰写《当代中国童话研究的新成果》一文,评述刘守华新著《中国民间童话概说》,刊于《湖北日报》和《黄冈师专学报》,对此书后来获得全国高校社科优秀成果二等奖作了富有学术见地的积极评价。
陈佩璋作为新时期组建的湖北省民间文艺家协会的骨干会员,曾参与编纂《中国歌谣集成·湖北卷》(因而获得中共湖北省委宣传部等授予的屈原奖三等奖),以及筹建湖北省通俗文学学会、湖北省楹联学会,编印《民间文学之友》《湖北民间文学论文集》《湖北通俗文学论文集》《民间文艺简讯》《荆楚楹联》等多方面的工作,他还写过关于儿歌、哭嫁歌、对联、谚语、地方民俗等多方面的文章;至于他作为资深的中学语文教师,因广泛涉猎中国文史,所撰写的其他文章就更是琳琅满目了。
陈佩璋并非专业文化人,而是作为资深中学语文教师受到中国丰饶优美的城乡民间口头文学的吸引跨入这个领域,勤奋耕耘,多侧面采掘而取得上述成果的,因而这些文章的内容和笔法,总体而论就显得丰富多样,不拘一格,短文中也时露真知灼见。作者自题为《武汉城市民间文学散论》,正标志着它的独有的特色与魅力。
2015年教师节
【注释】
[1]陈佩璋:《武汉城市民间文学散论》,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