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滑稽之雄”陈细怪[1]——《猫子·老鼠和乌龟——陈细怪的故事》序
在湖北省民间文艺研究会近几年发动组织的采掘民间文学热潮中,机智人物故事的大量涌现,格外引人注目。我在1983年底写作《论湖北机智人物故事的特点及其重要价值》一文时,所读到的已经整理成文的这类故事有600多篇,涉及的机智人物约六七十人。现在这个数字已增加到1000多篇故事、100余人了。鄂东流传的陈细怪故事,在这中间占有重要的地位。由郑伯成同志搜集整理的这本《猫子·老鼠和乌龟——陈细怪的故事》,比较完整地反映了劳动人民用集体智慧创造的这份口头文学遗产的面貌,它是为数不多的几本汉族机智人物故事专集之一,相信这本书问世后会受到读者的欢迎。
《猫子·老鼠和乌龟——陈细怪的故事》
所谓机智人物故事,是指民间口头故事中以某一机智人物形象为中心所编织的系列故事。这些人物,有的是概括性的艺术形象,如谎张三;有的则是以一定的生活原型为基础创造出来的,陈细怪故事属于后一种情况。陈细怪实有其人,他生活在清末,本名仰瞻,细怪是他的绰号。因其父人称为“大怪”,他继承了乃父遗风,于是以“细怪”的绰号闻名乡里了。这本书里的种种故事,就是由他的怪言怪行构成的趣闻轶事结构成篇的。
在我国56个兄弟民族中间存在的机智人物故事,从主人公言行具有对抗旧时代世俗潮流的特点而言,都有些怪,不独陈细怪如此。那么,陈细怪形象在全国机智人物行列中,究竟有什么特殊光彩呢?
最值得我们注意和最令人感兴趣的是,陈细怪不但是一个真实存在的人物,而且是一个曾经投身于轰轰烈烈的太平天国革命运动的乡村知识分子。虽然他只当过某王府的秘书,没有什么奇功殊勋流传于世,却是货真价实的革命分子,是那个时代的弄潮儿。以这样的人物为中心所编织的民间故事,不能不带有它自己的特点。这些故事在艺术形式上,常常采取“咬文嚼字”、吟诗联对的方式来构成幽默风趣的情节。乘船时,别人用“两岸青山夹绿水”的上联来难他,他中途跳上岸后,却以“一船黑炭上黄州”作答,寓嘲讽于工整的对仗之中。天雨路滑,他去黄州赶考,在街上跌倒了,遭到一阵哄笑,他立刻吟出一首诗来“秋雨贵如油,泥水满街流。跌倒赴考生,笑煞一群牛”,用生动而尖刻的诗句回敬城里人对乡下佬的冷漠嘲笑。这样的诗对不论是否实有其事,却很符合陈细怪作为乡村知识分子的特征。
在内容上,许多故事表现出比较鲜明的反封建的思想倾向性。主人公不但常用辛辣的诗对来嘲骂纨袴子弟的愚劣、商人的奸诈、财主的贪吝和官吏的昏庸,而且多次给含冤受屈的老百姓写状词、打官司,主持正义,打抱不平。故事里还反映了他投身太平天国革命的几个生活片断,当财主问他怕不怕太平军时,他开始吐出一个“怕”字,接着说:“我怕长毛不——来——咧!”用自己所特有的诙谐语言,表白了拥护农民革命的立场。他也蔑视神权,对一般人虔诚信奉的鬼神照样采取揶揄嘲弄的态度。我国民间口头文学中的机智人物,大多是旧社会的叛逆者。陈细怪之怪,也集中表现在他敢于“离经叛道”,敢于大胆而巧妙地对抗封建文化和封建政权的统治上。
陈细怪十年寒窗,苦读四书五经,本来是想沿着封建科举制度的阶梯向上爬的,可是屡试不第,落得穷困潦倒。在这个过程中,他反而比一般人更清醒地感受到封建社会走向没落时人情世态的邪恶腐朽,于是回过头来,以学得的诗文为武器来揭露嘲讽自己所憎恶的人和事,表达愤世嫉俗的叛逆心声。据传他曾经写过一篇《不进学赋》,揭露科举制度的流弊,其中就有这样一些极生动深刻的文句:“也有半文不识,摆尾摇头;几多一窍不通,捕风捉影。分明夹带藏满身,反说文章拄齐颈。”那些以诗对构成情节的种种故事,正反映出陈细怪作为历史人物的个性特征,而这又染上了时代的印记。封建主义的文化教育,却培育出了一代叛逆者,造就了自己的掘墓人,这就是封建社会走向崩溃时历史舞台上演出的喜剧。陈细怪故事的社会历史价值也许就在这里吧!
作为“滑稽之雄”(“滑稽之雄”见于其墓志铭),陈细怪的诙谐幽默,展现于广泛的日常生活领域之中。太平天国革命运动失败后,他回乡开办犁耙馆从事教学,作《犁耙馆赋》,其中有“满馆牧童,任尔横犁直耙;盈门竖子,由他割麦插秧”之句;又传说其妻子去世,他写了这样一副挽联张挂灵前:“油也无,盐也无,把你苦死了;儿不管,女不管,比我快活些。”他胸怀旷达,乐观处世,即使在命运坎坷的情况下也保持着惯常的诙谐幽默情趣。这里也许有几分看破红尘的消极意味,可是从他身处乱世而始终保持乐观自信的胸怀来看,其人生态度的主导面是积极的。为广大民间文学爱好者所熟悉和喜爱的阿凡提,也有这样的特点。这类生活趣事,也是读者感兴趣并能从中受到某些启迪的。
我曾经在一篇文章里讲过,机智人物故事的繁荣兴盛,是中国封建社会末期新旧时代交替之际,劳动人民在爽朗笑声中向旧世界诀别的表示,它是由那个特定时代孕育而成的一种特殊文学现象。陈细怪故事具有这一文学现象的共同特点,其中还有不少篇章是和其他机智人物故事大同小异的。我在阅读过程中就发现了二十来篇故事是在全国流行或湖北流行,而附会到陈细怪身上的。解放前,私塾老师就给我讲过一个巧对故事。一教书先生手摇破扇,茶馆老板娘即景生情出一上联相难:“户羽石皮,湖北先生摇破扇。”这位先生见老板娘穿着歪鞋,立刻编成下联巧妙相对:“圭革不正,江夏女子着歪鞋。”这个巧对故事想不到也汇聚到陈细怪故事里来了。这只能是艺术虚构的结果。可是就大部分作品而言,它们是当地口头文学家依据陈细怪的生平事迹或性格特征创作而成的。一个曾经投身于伟大农民革命浪潮的乡村知识分子,被人们塑造成民间口头文学中的艺术形象,而且一百多年来,他的故事在鄂东、皖西一带的广大地区,被民众广泛传诵,这种情况在全国机智人物故事园地中又是独一无二的,因而在欣赏和研究方面,它具有自己的特殊价值。现在,国内外的民间文艺学家,对机智人物故事的看法很不一致,有人甚至断言:“所谓机智人物,无非是一种骗子,一个得以流传下来的骗子。”陈细怪故事的问世,对帮助人们正确估价机智人物故事是大有好处的。他的形象是以一位愤世嫉俗者为原型而创造成功的,有关他的故事大部分是借助源于中国光辉传统文化的诗对来揭露嘲讽封建势力和邪恶社会现象,表现自己的机智与抗争。在中国封建社会末期的大动荡岁月里,这类故事的传播只能起着瓦解封建统治秩序、催醒民众革命意识的作用。陈细怪去世不到半个世纪,辛亥革命就在湖北武昌爆发,终于埋葬了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把陈细怪故事放在特定的社会历史文化环境中来考察,就可以看出那种用“骗子”之说来全盘否定民间机智人物故事的理论是怎样违背实际了。
陈细怪故事中也有不少作品表现了旧时代的局限性和不健康的情趣,如耍弄小聪明去捉弄石匠和卖鸡蛋小贩等等。它其实与陈细怪并不相干,是旧时代的几个流行故事,有时附会到徐文长名下,有时又附会到杜老幺和陈细怪名下。虽然现在整理发表这类故事时,常常添加了一些为主人公圆场的笔墨,基本情节和格调却难以改变,但小部分思想情趣不高的作品,掩盖不了陈细怪故事作为一件完整艺术品所具有的独特的思想与艺术光彩。
湖北民间口头文学中吟诗联对的小故事数量极多,陈细怪故事和钱六姐故事,主干情节都是由吟诗联对构成。这些诗对有的固然很俚俗,如“稻草系秧父抱子,竹篮提笋母怀儿”之类;有的也相当典雅,如陈细怪骂京官的《咏蝇诗》:
尔本生来在厕中,如何席上又相逢?
红砣帽子京官样,绿缎袍儿宰相风。
手捋胡须称巡学,口吹腔调假诗翁。
更有一般堪笑处,生的儿孙叫相公。
而它们又确实流传于乡村民众的口头上,成为民间文学的一个特殊组成部分。看来在中国一些文化比较发达的地区,民间口头文学和书面文学的发展并非井水不犯河水,而是出现了某种合流的趋势:农民具有相当的书面文学修养,富有才学的乡村知识分子也参与口头创作,形成民间文学的一些新品种。这也是值得民间文艺家们关注和探讨的。
【注释】
[1]郑伯成搜集整理:《猫子·老鼠和乌龟——陈细怪的故事》,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