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文艺工作的第一篇学术论文

一、民间文艺工作的第一篇学术论文

孙正国(下简称孙):刘老师好,打扰您了!受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的委托,希望对您在民间文艺方面的工作开展系统的口述志访谈,十分感谢您对网络大讲堂工作的支持!我20世纪90年代在读您研究生的时候,就听您讲过第一篇学术论文发表的“有趣故事”,您可以再具体谈谈吗?

刘守华(下简称刘):好的。这是一项很有意义的工作,我愿意和你一起讨论相关问题。我从小就接触到很多家乡歌谣,养成了民间文艺的兴趣。后来在洪湖师范学校的学习和生活给了我特别多的机会去认识民间文艺。记得我的语文老师王功品先生,他毕业于武汉大学,高度评价解放区具有民间文艺特色的新文艺作品,同学们深受影响,一起排演了《王贵与李香香》的小歌剧。我又阅读了钟敬文先生主编的《民间文艺新论集》,得到了民间文艺知识的启蒙。当时我有幸被县筹办土地改革展览委员会安排去搜集洪湖革命歌谣及相关的故事传说,利用空闲时间,辑录部分歌谣投到新创刊的《说说唱唱》杂志发表出来,让我兴趣倍增,相继写成《洪湖老革命根据地人民对红军的歌唱》《洪湖渔民的歌声》和《渔民闹革命的故事》三篇文章,前两篇分别发表在《湖北日报》1952年7月29日副刊和1952年10月1日的国庆征文专栏,后一篇发表在1953年第23期的《展望》杂志上。可以说,正是洪湖师范学校的这些读书写作与社会实践,让我真正与民间文艺结缘。

说到民间文艺工作方面的第一篇学术论文,还是我大学期间的事。1956年党和政府面向全国知识分子发出“向科学进军”的伟大号召,青年大学生积极响应号召,成立课外学习小组,请专业老师指导科研活动。当时华中师范学院中文系没有开设民间文学课程,恰好何奇雄老师从北京师范大学钟敬文先生那里进修回来,于是我们建立民间文学小组,邀请何老师做指导老师,他也成为我正式学习民间文艺学的第一位启蒙老师。现在想来,我们这一代学者中,很多人都是在全国掀起的“向科学进军”的滚滚热潮中迈入科学研究的神圣殿堂的。这一年,催人奋进的时代号角激励我刻苦钻研,完成了民间文学方向的长篇论文《谈民间讽刺故事》,《长江文艺》1956年第6期作为重点文章刊发,编后记还作了专门推介:“在评论方面这期发表了刘守华的《谈民间讽刺故事》,提出了民间讽刺故事中的一些重要问题,值得我们重视和进一步研究。”不久,论文被长江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儿童文学论文选》收录。《谈民间讽刺故事》是我进入民间文艺领域发表的第一篇学术论文,是民间文艺兴趣所盛开的一枝小花朵,它得益于很多老师的教诲与指导。而且更重要的是,它积极响应了1956年那个青春焕发、激情飞扬的“向科学进军”的时代号召,为我的学术生涯留下了美好记忆。

孙:您的第一篇学术论文受到时代的启迪,又得到刊物的重点推介,真的不容易。看来,一个学者的研究与所在时代的需求相呼应,可以得到很大的推动。

刘:可以这么说!因应时代在我看来是人文社科学者的基本要求。1956年,我的第一篇学术论文发表之后,《目前的儿歌创作》紧接着刊登于同年6月2日的《光明日报》,也得到较好反响,被列入全国师范学校儿童文学课程教学大纲的教学参考书目。1956年第11期的《民间文学》的编后记就刊发我的论文《慎重地对待民间故事的整理编写工作——从人民教育出版社整理的〈牛郎织女〉和李岳南同志的评论谈起》这样写道:“我们十分欢迎这样比较简短、切实、结合当前实际问题的文章”,由此引起一场关于民间故事整理工作的热烈的学术讨论。著名汉学家、苏联学者、高尔基世界文学研究所首席研究员李福清先生也参与了讨论,他认为,《民间文学》杂志社所展开的关于牛郎织女传说整理问题的讨论,主要是关于故事主人公的心理描写特点存在不同意见,他赞同我的观点,觉得心理描写在民间创作特别是故事里并不突出。

这三篇论文的相继发表,大大地激发了我对民间文艺的浓厚兴趣与探索意识,因此,我把1956年看作是自己从事民间文艺理论工作的起点。

孙:60多年前的学术起点至今仍然具有深邃的意义,它已成为您个人学术传统的精神原点,兴致于此,观照时代,一以贯之,卓有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