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永西主编《神农架民间故事集》序[1]

严永西主编《神农架民间故事集》序 [1]

鄂西神农架不仅拥有壮丽的自然风光、珍稀的动植物资源,还蕴含着奇绝的文化瑰宝。歌唱盘古开天辟地、炎帝神农采药济民的长诗《黑暗传》于2011年被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第三批国家名录就是一个突出事例。

关于保护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国际公约,将民间口头文学作为首项,而民间口头文学中,又以讲述民间故事(广义民间故事含神话、传说、故事在内)最为常见,不论在中国或世界各国,讲故事都是人民大众最喜爱的生活伴侣。神农架的故事传说,就像它怀抱里的原始森林、奇峰怪石、珍稀动植物一样,早就以其神奇瑰丽深深吸引着我。20世纪80年代,就有胡崇峻和南京大学中文系师生搜集整理的两部《神农架民间故事集》(内部刊印)问世受到文化界关注。现在,严永西先生主编的这部《神农架民间故事集》又以更精美的姿态在书市和读者见面,我作为在中国民间文艺学苑长期耕耘的一名园丁,一口气读完后不胜欣喜,特于武汉的三伏热浪中草成这篇短文,略述自己的粗略印象。

《神农架民间故事集(上)》

首先是它内容的丰富广博。本书选录故事约300篇,我按其实际内容来归类,关于神农架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稀奇动植物和地名来历的传说,情趣丰富的生活故事和幻想故事,还有逗人捧腹的笑话,大体各占三分之一。书中不但有神农在此搭架采药、老君在此冶铜炼丹的古老传说,还有薛刚、纪鸾英在大九湖练兵反唐以及白莲教血战神农架等英烈征战的动人叙说;既有关于老虎吃人、“野人”现身的生动见闻,也有关于当代女英雄陈传香勇斗野豹的真实记述;更有许多关于鬼神精怪的神奇故事,由此使这本故事集在一定程度上含有神农架“百科全书”的特征与魅力,这也就是它使我读来爱不释手的一个重要原因。

其次是本书文笔的生动活泼。本来作为民间故事集,按民间文艺学的规范要求,应以对故事口述稿的忠实、科学再现为科学标准。本书在每篇故事之后都注明口述人、采录人和采录时间、地点等,表明主编者成书时是力求认真实践上述科学规范的。但许多篇章却又采取了灵活生动的笔法来编织故事。如《陈传香勇斗凶豹》,就是一则在当下报刊上常见的新闻故事。至于《贾文治率团探察神农架》和《林调队员血洒神农林海》,前者讲民国时期的房县县长率领考察队对神农架进行功绩卓著的科学考察,后者讲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林业考察人员在此英勇殉职的壮举,都是很好的报告文学。至于书中的《金丝猴》,由自然保护区科研所所长讲述,既有对金丝猴这一珍稀动物群体生活习性的有趣叙说,也是一篇经过多年深入研究的科学报告。书中还有一组关于纪鸾英和薛刚屯兵大九湖的故事,当地人员还告诉我,故事中所讲的将村寨按1—9字号兵营命名的遗俗至今尚存,我早就对此深感兴趣,并作过一些探访。现在看来,这些故事并非唐代历史事迹的口头记忆,而是有关薛家将的通俗小说,从《薛仁贵征东》《薛丁山征西》到《薛刚反唐》在神农架地区广泛流传后,人们将有关人物、事件移植到神农架地区,以附会虚构手法再创作而成。故事中饱含着对大胆反叛封建王朝的草莽英雄的同情与崇敬之情,故深为旧时代神农架人所仰慕而津津乐道。关于这种由通俗小说、戏曲和民间口头文学“杂交”而生成的民间文学,有的学人称为“文化怪胎”而不屑一顾,我以为这正是中国民间文学中的山野奇葩,自有其特殊魅力与文化价值。大九湖的壮美自然景观和纪鸾英、薛刚这些草莽英雄在神农架口头文学中相映生辉,可以说也是神农架文化瑰宝之一。

这本故事书中还有许多关于目击“野人”的记述,它们尚未构成生动完整的故事情节,完全是按照目击者的自述娓娓道来,正由于是亲历亲见,便分外珍贵而引人遐想。它们既有趣味性,又是“野人”研究的宝贵第一手资料。我于2002年秋季,曾和一批科学家参加过一次“穿越神农架”的科学考察活动,虽没有发现“野人”的踪迹,却增长了许多关于“野人”的知识。我以为就目前的科学水平,还不能作出“有野”和“无野”的明确科学论断,但众口传诵的“野人”故事,却提供了探寻这种奇异动物、也许是探寻人类演化史上一个特殊支系的可贵线索。这些故事的人文与科学价值自然也就十分值得珍视了。

本书主编严永西,曾长期在神农架地区从事中学语文教学和党政机关的文字工作,十分熟悉神农架的山水草木和风土人情,又有熟练的语言文字功底。本书内容广博,雅俗交融,笔法灵巧,婉转多姿,正是他丰富经历和学识的展现。我作为民间文艺学园地的一名老园丁,曾经和神农架著名民间文艺家胡崇峻有过密切交往,对他几十年开掘神农架民间口头文学所作出的巨大成绩深表赞赏。严永西在古稀之年完成的这部《神农架民间故事集》,同属开掘神农架民间文学宝藏之作,却以另一种风味透出它的魅力。神农架的物种和人文本以珍奇多样著称,本书的特色正与此一脉相通,我同样喜欢这样的著作,也相信它会在书市受到读者的青睐,将神农架的文化瑰宝带进千家万户。

2011年7月24日

【注释】

[1]严永西主编:《神农架民间故事集》,北京:华艺出版社,2011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