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在民间叙事领域,伴随着旧时代普遍流行的长工和地主的故事以及反映历次革命斗争的种种传说故事的发掘问世,对它们的评论研究文章也不断涌现。贾芝的《伟大的革命风格——谈毛泽东的革命故事和传说》[17]、吴开晋的《鼓舞人民教育人民的武器——读东北抗日联军故事》[18]、冯贵民的《长工和地主故事的教育作用和艺术价值》[19]等,就是较好地论析这些作品的社会历史价值与现实教育作用的一些篇目。
1958年前后,由河北张士杰等人搜集整理的义和团传说故事陆续发表,在读者中产生了巨大反响。《民间文学》杂志开辟“义和团故事笔谈”专栏给予评论。不仅文艺界和民间文艺界的赵景深、陈白尘、汪曾祺、朱寨、蔚钢、刘守华等撰写了文章,还吸引顾颉刚、吕振羽、吴晗等著名史学家发表了评论。1900年的义和团起义本来是中国近代史上一场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的伟大群众运动,过去却长时间遭到污蔑和误解,未获得公正评价。这些产生和流传在义和团活动中心区域,真实生动地表现义和团英勇壮烈斗争事迹的传说故事的发表,便十分引人注目了。吕振羽视它是“伟大时代、伟大劳动人民自己的伟大创作”。并说:“作为今天的中国人,读了义和团故事,更感到劳动人民何等可爱!更感到爱国主义的一种骄傲和自豪!更能鼓足建设社会主义的干劲,力争上游!”[20]顾颉刚读了这些故事,以按捺不住的欣喜之情写道:“这是埋没了很久的宝藏的初次发掘;这是义和团的真实面貌经过清洗之后的初次展览;从此以后,一部义和团的人民起义的历史才局部地有了人民自己的记录。”[21]陈白尘则认为这些故事和史料的发表,“是民间文学工作中的重大收获,也是历史科学工作中的重大收获”[22]。
朱寨和刘守华的文章[23]指出,作为一种口头语言艺术创作,它在艺术上的特别动人之处,不在于它的写实部分,而在于它的传奇、幻想部分。经过传奇与幻想,生动地表现出中国人民对帝国主义的愤恨、蔑视以及虽遭失败仍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并由此透出这些故事乐观幽默的艺术情调。这些幻想的情节和形象,既源自口头文学传统,又受反对帝国主义的壮烈斗争的激发而具有新的色彩。
在1950年3月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的成立大会上,首任会长郭沫若[24]曾特别指出,“民间文艺给历史家提供了最正确的社会史料”,要人们以一个个生动实例将民间文学所具有的重要社会历史价值有力地显示出来,给了人们以宝贵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