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趣洋溢“反三国”[1]——《曹操三请诸葛亮——反三国故事》序

奇趣洋溢“反三国” [1]——《曹操三请诸葛亮——反三国故事》序

这是郑伯成和韩进林同志搜集整理的一本三国故事集。

《三国演义》本是我国读者十分熟悉和喜爱的一部古典历史小说,这本故事里的人物还是那一些,所讲故事却有许多和小说不同甚至相反。小说中是刘备三请诸葛亮,这里变成曹操三请诸葛亮;小说中是刘备借荆州,这里变成嫁荆州——原来荆州是孙姣出嫁刘备时向哥哥讨来的一份嫁妆。小说美化刘备而贬抑曹操,文学史家认为是受了封建主义正统观念的影响。这些民间故事却把他们的形象作了颠倒,刘备貌似忠厚,实际上心地狭隘,隐藏着几分圆滑。正是由于他总怀疑关羽同自己的妻子有私情,才逼得糜夫人在战乱中拒绝赵云等人的保护而投井自尽;他最后连诸葛亮也不相信,一意孤行,终于招致帝业的失败,落得白帝城托孤。而曹操,倒有一番英雄气概,有些事,是遭人误解,才留下不好的名声。如华佗事件,其实是华佗为曹操治病,自己尝药中毒而死。只因曹操痛哭哀悼时说了一句“是我害了你”,从此背上了杀华佗的黑锅,如此等等。这些作品,就人们熟悉的人物和事件,另辟蹊径,串演新的故事,别有一番意趣,定会吸引读者,受到人们的喜爱。

《曹操三请诸葛亮——反三国故事》

小说和故事,谁真谁假,谁是谁非?在这些民间故事的讲述人中间,有一位是年已八十出头的王细乃老汉(现已去世),年轻人听故事后对他讲:“你讲的都是假的,那书上写的不比你口说的强”时,他说了几句意味深长的话作答:“什么叫书?书就是虚嘛。他写出来的是书,我这口讲的要是有人写下来,不也是书?”他讲得好,小说和故事其实都是艺术虚构的产物。这些故事流行在湖北圻春、浠水交界地区,那里有“策山”“策湖”等三国时孙策活动遗迹,其中少数故事可能是当地人们世代相传的口头传说,因保留着对三国史实的久远记忆而具有某些历史的影子。大部分故事,看来是《三国演义》成书并流行开来之后,民间口头文学家借用它的人物故事所进行的一种再创作。小说作者可以按自己的意愿进行艺术虚构,民间口头文学家为什么就不能呢?自然这种虚构也不是凭空臆想。《三国演义》小说以史实为依据而又不受它的局限。关于三国的这些民间故事,则主要是从民众所熟悉的世态人情和意愿出发,来构想故事情节,如讲诸葛亮未能消灭曹吴、统一天下,是因为他们三兄弟分别在三方面做大官,受了手足之情的牵连。周瑜是被他妻子小乔伙同奸夫设计害死,同诸葛亮并不相干。诸葛亮借东风并没有什么神机妙算,只不过向渔民学到了从观察鱼类活动规律来预测天气变化的本领,诸如此类。口头即兴创作的短篇故事,其艺术性虽难以和长篇巨制的小说相比拟,可是它表现出农民的淳朴智慧和山野鲜花的芬芳,能给人以另一种艺术享受。

从这里还可以看出,中国的民间口头文学和作家书面文学之间的关系相当密切,并非井水不犯河水。作家常吸取民间口头文学的素材来充实自己的作品,《三国演义》《西游记》《水浒传》《聊斋志异》等,都受过民间创作的影响。这些作品在群众中流行开来之后,人们又施展自己的艺术智慧,在它们的基础上花样翻新,编织新的故事。由此相互影响,相互促进,推动中国文学的发展和民族文化的繁荣。这种情况在其他国家并不多见,似乎是中国特有的一种文化现象。

因此,这本书的出版,不仅可以使读者读到许多取材于三国而又别具一格、饶有兴味的故事,作为对阅读小说的一种补充享受,还可以从中窥见中国普通民众的艺术创造力,研究民间口头文学和作家书面文学之间曲折微妙的关联,认识中国民族文化发展的某些特点。

这本书里的故事,是从鄂东一个地区发掘出来的,当地称为“反三国”,具有自己鲜明的地方色彩和独特艺术风格。它是郑伯成、韩进林两位同志经过艰苦努力,搜集整理成书的。整理工作看来还不免有些粗疏(主要是在语言上),他们的功绩应予充分肯定。为了保存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文化部门正组织全国力量,编撰中国民间文学“三套集成”——《中国歌谣集成》《中国谚语集成》和《中国民间故事集成》。我们热切希望涌现更多的民间文学爱好者,投身于抢救民间文学遗产的活动中来,以共同完成这一伟大的文化工程。

【注释】

[1]郑伯成、韩进林搜集整理:《曹操三请诸葛亮——反三国故事》,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87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