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部年鉴的编纂问世,走过了坎坷不平的十年。我们只是华中师大文学院一个只有三五位教师的小教研室,在承担繁忙教学工作之余,凭白手起家来编纂这部每期达五六十万字的学科年鉴,显然有些不自量力。师生在无任何报酬的情况下积极主动地从期刊网上检索下载民间文艺学信息与研究论文,有时连续几天工作以致双眼红肿。中国民协资助的印刷补助费有时未能如期到位,不能开机印刷,年届八旬的主编不得不登门拜访华中师大校长,请求用校长基金以解燃眉之急。但我们还是以坚忍执着的努力克服困难,将一本又一本年鉴奉献给读者。

在编辑出版工作中,我们力求以严谨的科学态度来选取文章、评论学术,摒弃非科学的个人成见和拉帮结派的庸俗作风。以钟敬文先生为代表的中国民间文艺学不计个人名利地献身于人民文化事业的崇高品格,时刻激励着我们脚踏实地,在这个并不为世人所看重的学术园地做出可观业绩。

《年鉴》能出版10卷,是我们同中国民协、中国社科院民间文学研究室还有华中师大出版社,为推进中国民间文艺事业而精诚协作的结果。我们所在的华中师大文学院更是鼎力相助。至于众多同仁的支持和鼓励,一时实难尽述。我们愿意把这套《年鉴》视为中国民间文艺学界集体给予中华文化宝库的献礼。

《年鉴》的诸多不足是显而易见的。由于经费的掣肘及编辑力量的薄弱,未能及时出书。因编辑主力是由在读的硕士、博士生轮流承担,缺乏专业编辑人员的素养,成书时的粗疏便不言而喻。还有未能给选载文章的作者支付稿酬的愧疚,常使我们于心不安。由于印数不多及发行渠道不畅限制了它的学术影响,更有待设法改进。

百岁老人钟敬文先生在辞世十年前曾给刘守华题词:“吾侪肩负千秋业,不愧前人庇后人。”可以说正是在钟老的启迪激励下,有力地催生了这套《年鉴》。中国社会生活领域的全面深化改革,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程和各项文化事业的繁荣,使发展民间文艺事业机遇与危机并存;作为一个已拥有百年历史且蕴含中华文化深厚积累的人文学科,出版《年鉴》,保持这个独特的学术文化窗口是十分必要的。我们愿意在此奋力坚守,也呼吁有关各方一如既往地给予有力支持。

2014年6月1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