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我国著名的民间文艺学家钟敬文,不但积极参加组建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和在高校筹划开设民间文学课程等工作,还发表了一系列论述民间文学社会历史价值的论文,如《口头文学:一宗重大的民族文化遗产》[2]《歌谣中的醒觉意识》[3]《对于民间文艺的一些基本认识》[4]和《略谈民间故事》[5]等,成为这一时期民间文学理论建设的重要成果。在这些文章中,他特别指出口头文学有着巨大的优越性,它们不但广阔地并且正确地反映了社会的、生活的真相,而且是忠实地表现出人民健康的、进步的种种思想、见解,表现为看重劳动,肯定集体力量,反抗压迫者剥削者并讽刺他们的丑恶嘴脸,反对异族的侵略者,歌颂新的事物,等等。从艺术上来考察,虽然大都是幼稚的、原始的,但是,从另一方面看,它们往往又是成熟的、美好的。因而这宗重大的民族文化遗产,不但是新文艺、新教养的一种凭借,一些基础,有许多本身就应该成为我们新文艺、新文化活动的构成部分。
这些文章没有停留在民间口头文学的一般原理的申述上,而是以作者对中国民间歌谣、民间故事的深入研究为基础所作的理论概括。文章并不认为中国民间文艺就是尽善尽美的,但因它在旧时代遭到长期不正当的压迫歧视和过低评价,因此在新时代应当把它的好处充分加以表白,使它得到应该得到的光荣位置。文章除肯定它的文化价值之外,尤其指出了它在新社会建设中的作用,即它可以成为新文化、新教养的有力元素,直接服务于新时代。这些论断都是很宝贵的。
钟敬文先生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发表的这些成果,受到民间文艺学界的充分肯定。许钰30年后在一篇文章中回顾道:
当时中华人民共和国刚刚成立,人民开始当家作主。在这种历史条件下,他的《口头文学:一宗重大的民族文化遗产》等很多文章,都站在鲜明的人民立场上,经过严密切实的理论分析,热情肯定民间文学的珍贵价值,阐发民间文学所要表达的广大劳动人民的先进思想,从而把民间文学摆在重要地位,有力地冲击了民间文学不能登大雅之堂的传统观念,在当时发生了积极的影响,民间文学研究呈现出崭新的面貌。[6]
由于民间文学作为一门人文学科开始建立,关于民间文学的概论性的著作不断问世。早在1950年就有赵景深的《民间文艺概论》和钟纪明的《向民间文艺学习》在上海出版[7],1957年又有匡扶的《民间文学概论》在西北问世[8],张紫晨在北京写成的《民间文学知识讲话》则于1963年在东北出版[9]。它们都综合反映了不同时期的民间文学理论研究成果,大力肯定民间文学的优点及其重要价值,对普及民间文学知识、克服旧时代的文化偏见,推进民间文学事业发展起了积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