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世纪的“民间文艺复兴”

新世纪的“民间文艺复兴”

新世纪伊始直至近年,在我国全面实施的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程,又将我国的民间文艺事业推进到了新的发展阶段。

有鉴于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加速和中国社会向市场经济的急促转型,给民间传统文化所带来的生存威胁,以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冯骥才为代表的一批文化人,于2002年初向社会发出了《抢救民间文化遗产的呼吁书》。呼吁书得到党和政府的积极响应,文化部于2003年初启动了中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我国政府于2004年签字加入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主持制定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之后,国务院于2005年发布了《关于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确定在全国实施一项规模宏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程。2006年设立“文化遗产日”,并于2006和2008年,先后分两批公布了经过专家评审的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保护名录共1028项,以及这些项目的主要传承人名单。这一工作今后还将持续进行。按照“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工作指导方针,中国民间传统文化正得到有效的保护与传承。

按照国际公约的界定,非物质文化遗产涵盖传统的口头文学、表演艺术、美术,以及传统的礼仪、节日、民俗活动,传统的武术、竞技、游艺活动,传统的手工技艺、医药和历法等知识与实践活动,等等。而其中最大的一项就是我们平时所熟悉的民间文艺。国家名录将它们划分为十类,即民间文学、民间音乐、民间舞蹈、传统戏剧、曲艺、杂技与竞技、民间美术、传统手工技艺、传统医药、民俗。其中六个类别就属于我们通常所指的民间文艺或与民间文艺交叉的表演艺术(戏剧、曲艺),民间文艺实际上占了半壁江山。

按照国务院的部署,由文化部实施国家保护工程,着重在建立由各级政府主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体系和科学保护制度。与此同时,由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持的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也在有条不紊地按规划实施,其主要工作是编纂出版《中国剪纸集成》《中国木版年画集成》《中国民间美术图集》《中国唐卡集成》《中国民间故事全书》《中国民间叙事长诗集》《中国史诗集成》《中国民间文化杰出传承人丛书》等大型丛书,含17个专项的抢救工作。它们和各级政府文化部门实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在工作内容与方法上既有所区别,又互相补充,殊途同归,共同促进了我国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繁荣。

跨入21世纪,实施了近十年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程,我们完全可以将它汇入中华人民共和国60年来的民间文艺事业大潮之中予以审视。这几年的“非遗”保护工程,既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民间文艺事业的延伸,又是它的深入发展。“非遗”保护的重点仍是传统民间文学和民间艺术,列入第一、二批国家名录的84个民间文学项目,虽然是近年由各地申报、经评审专家委员会评审确定的,但其中约有三分之二的项目却经由50至80年代的民间文艺家所采录和研究,才获得学界与社会的肯定,前后期的工作具有明显的连续性。在目前,我们更应关注的是“非遗”保护工程所昭示的中国民间文艺事业的新进展。

1.我国民间传承的优秀民间文艺代表作项目,通过地方申报、专家评审,进入国家名录,意味着它们已成为国家民间文学、民间艺术的经典之作。如列入一、二批国家名录的84项,从四大传说到三大英雄史诗,从盘古神话到苗族古歌,从鲁班传说到巴拉根仓的故事,等等,它们都将由此进入中华民族的文艺经典宝库而传之不朽。

2.列入保护名录的作品,不仅其历史文化价值与艺术价值得到充分肯定与广泛认同,而且将以科学的方法和相关的制度进行活态保护,这将是该保护工程的关键所在,也是它的最大特色。特别是由政府主导实施的对有关民间文艺传承人的重视和保护,在中外文化史上更属首创,具有难以估量的人文价值。

3.由于人类社会的急剧变迁,民间传统文化面临的衰落厄运是世界性的。在中国,由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极左思潮的严重干扰,对民间传统文化的蔑视与毁弃更为严重。跨入21世纪以来实施的“非遗”保护工程所传达出来的对人类传统文化的尊重与珍爱,在一定程度上便获得了文化启蒙的意义,对转变人们的文化观念、唤醒人们的文化自觉将产生深远的影响,以至于有人将它视为中国的一次“文艺复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