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40多种论著中,谭达先自己最看重的是《中国评书(评话)研究》、《民间文学与元杂剧》(博士论文)、《中国的解释性传说》和《中国二千年民间故事史》这4种。它们正是作者富于开拓性的代表性学术成果。

民间散文故事,不论在中国或他国,都是影响广泛深远的口头文学。广义的民间故事含神话、传说和普通故事三大类,中国则以拥有丰富而优美的民间传说而知名于世。但国际学界对民间传说的研究十分薄弱,这也使得中国学界因缺乏借鉴而受人冷漠,由此,著名华裔美国学者丁乃通就曾多次呼吁,中国应在传说学的研究上取得突破性的领先成果。我们欣喜地看到,谭达先就在传说学的开拓上获得了可喜成果。他在台湾贯雅文化公司出版《中国传说概述》《中国描叙性传说概论》和《中国四大传说新论》这三本书以后,又在北京商务印书馆出版《中国的解释性传说》,构成一个完整的传说学系列丛书。它们均以对中国各地流行的代表性传说作品之文学赏析为主体,紧密联系同口头传承相关之史实,审视其艺术构成与文化价值,由此揭示出它的艺术生命力,也赋予民间传说研究以充沛意蕴。中国自2004年起实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程以来,在民间口头文学这一大类中,进入国家级非遗保护名录中的民间文学作品,以民间传说最为集中、最受社会关注,由此正显示出谭达先博士重视中国民间传说研究的卓越见地。

《民间文学与元杂剧》是谭达先以花甲之年攻读博士学位所撰学位论文,也是他的力作之一,其特色分外引人注目。本书采取与微观相结合的方式,就民间文学与杂剧的密切关联作了深入考察。它不是就几个作家、几部杂剧作蜻蜓点水式的论评,而是对留存至今的160多部杂剧进行系统清理。它也不是只具体涉及一两种常见民间文学体裁,而是以宽广的民间文学视野,分别从民间故事(含神话、传说)、民间歌谣、民间谚语、歇后语以及民间谜语等多侧面来观察元杂剧的民间文学性。书中不但注意到杂剧剧本的题材、故事、人物形象同民间文学的关联,还细心地从剧本的字里行间辨析其民间文学的语言色彩,如在论析民间歌谣被杂剧吸纳的情况时,作者就从时政歌、船夫歌、婚礼歌、数字谣、连珠谣、劳动歌、祀祷歌、哭丧歌等方面搜求到近40个实例。正是以充实可靠的实例为依据,所推出的结论便具有充分说服力。

但本书并不满足于对两者相互关联的实例之堆砌上,它还在宽广的世界文化交流背景上来探寻有关叙事文学母题的构成演变(如对“两母争子”母题的论述),并从“活用”民间文学因子上来评说元杂剧艺术构思的创造性,对元杂剧这一划时代艺术的成功奥秘作了较为深入的探索。

此外,他列入“中国文学理论丛书”之六的《中国评书(评话)研究》,以他在北京对评书评话的深入细致考察所得而写成这部专著,也因其具有别开生面的特色而受到好评。说书本是在中国现代俗文化领域极具影响力的民间口头语言艺术,但在我国通行的民间文艺学理论体系中却长期遭到漠视。谭达先却给予高度评价,说它“以言其长篇大书,则汪洋恣律,气象万千,有如长江大河,雄伟壮观;以言其短章小品,则迂回曲折,有如尺幅千里,精巧堪听。妙哉,斯乃民间口头艺术之明珠,广大艺人呕心之杰构,正堪媲美近代优秀作家之名篇而无逊色也”。由此他便从评书的社会影响、文化功能、历史源流、艺术表现的方方面面以及中国主要评书流派的各自风格和代表作给予简易而中肯的评述,打破了普通民间文学理论知识的局限,以紧密贴近中国民间文学的民族特色而显得出类拔萃了。

《中国二千年民间故事史》,完稿于1999年6月,是谭达先博士耗费心力最多的一部力作。它从先秦直至明清,划分为13个历史阶段,共选取400多篇故事代表作予以简要评述。学界所称广义民间故事,含神话、传说、故事三大类,故事中又有动物故事、纪想故事(民间童话)、生活故事、寓言、笑话之别。国际故事学主要考察幻想故事,谭著则主要考察生活故事,或称世俗故事,其中又包含现实类生活故事、史实类生活故事及幻想类生活故事(或强或弱的幻想色彩)三小类。在它之前,尚无关于中国民间故事史的专著出版。刘守华撰《中国民间故事史》出版于1999年8月,谭著则完稿于1999年6月,出版于2001年3月。可见这部《中国二千年民间故事史》从代表作选取评述直至宏大体系建构,均表现出作者的首创性和开拓勇气,不愧为“一部汉族古代民间生活故事的开拓性专著”(《编后记》)。中国文学史家,在研究中将中国古典小说划分为“志怪”和“志人”两大系列来探求其发生与衍化的脉络源流,谭著正是主要就“志人”这条线来梳理几千年中国民间故事史而显示出它的功力与成就的。

《喜读〈中国民间童话概说〉》(谭达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