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伯哈德著《中国文化象征词典》序[1]

艾伯哈德著《中国文化象征词典》序 [1]

这部《中国文化象征词典》,出自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教授W.艾伯哈德笔下。他从1930年代开始,便致力于中国历史和民间文化的研究,著有《中国民间故事类型》《中国民俗研究及其他》和《中国历史》等书。本书的德文版于1983年在科隆问世,三年后在伦敦和纽约同时出版英文本,是一部为西方读者所注目的关于中国文化的重要工具书。

本书原名为《中国符号词典——隐藏在中国人生活与思想中的象征》,书中收罗了四百多个词目,涉及动物、植物、数字、颜色、方位、日常用语、习俗信仰和神话传说形象,等等。作者把它们作为中国文化中常用的象征性符号,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地对其含义与用法一一给予简明的解说。为什么要做这样的工作?这是因为汉语及其书面表达形式,在中国长期历史文化发展中,形成了一种特殊光彩。它于表层意思之外,还在深层隐含着更丰富的意味。许多词语既表示这种意思,又隐藏着另一些意义,因而运用起来便十分灵活,使人有奥妙无穷之感。本书《导论》引用一些西方学者的研究成果指出:

《中国文化象征词典》

中国人的象征语言,以一种语言的第二种形式,贯穿于中国人的信息交流之中;由于它是第二层的交流,所以它比一般语言有更深入的效果,表达意义的细微差别以及隐含的东西更加丰富。

他们形成了一个运用象征形式的社会。这种表达方式由于习惯而得到加强,并且将个人与公共秩序和道德结合在一起。

本书就是来寻求对语言的这种第二层交流的解释。

这里所讲的第二层交流,就是它作为象征符号来使用时所隐含的意思。例如在版民间婚礼中,常常撒红枣招待客人,这不只是因为枣子是人们喜爱的一种果品,还由于它是“红”颜色,象征吉祥;特别是“枣”与“早”谐音,隐喻“早”生贵子。“蝙蝠”本是一种动物,因“蝠”与“福”谐音,便作为一种吉祥动物人化了。“吃醋”这一日常生活用语,同时又是男女恋情方面嫉妒的委婉说法。“云雨”本是一种自然现象,却成为男女性行为的隐喻。诸如此类,不胜枚举。可是,长期生活在这一文化背景上的中国人自己,因见惯用惯,反而不以为奇,艾伯哈德先生立足于西方文化背景之上来观察这一语言文化现象,却感到新鲜别致,极有兴味,便以多年努力写成了这部别开生面的著作。

本书收罗广博,在解说四百多个词目丰富多彩的象征意义时,征引了广泛的口头与书面材料,特别注意从中国民间文学、通俗小说、民间习俗信仰和民间艺术品中取材。它不但注意尽可能对有关词目的多重隐含意义作出解释,还适当注意了它们的象征性在新旧时代的变化。对那些有可比性的词语,著者从东西方两种文化背景出发给予了有意义的比较。

本书是关于中国象征文化的一部入门书。著者告诉我们:“本书的目的,只不过是在中国象征宝库得到全面的评价之前,作为一个有关这个主题的入门,并且更多地保存这些遗迹。”

由此,对于中国读者来说,作为一本专门的工具书,书中所收的词目难免不那么完全,同时,由于作者语言文化等方面的隔阂,书中的解说也有不准确之处。如对“八”这个特殊数字的多重寓意,书中讲了许多,可是忽略了它在中国民俗中的一个流行用法,即“要得发,不离八”,以“八”来象征发人发财。说“苹果”因和“平安”有一个字谐音,便成为人们喜爱的果品,这个习俗至今犹存;但书中说因汉语中的“病”和“苹”谐音,人们一般不送苹果给病人吃,这就不符合中国现代习俗了。这样的例子就用不着一一列举了。然而瑕不掩瑜,它不仅是西方读者了解中国语言文化的一部很实用的工具书,即使对中国读者来说,它也是一部雅俗共赏,融汇着知识性、趣味性、实用性和学术性的有益著作,相信会受到中国读者的喜爱。

1989年4月

【注释】

[1][美]艾伯哈德:《中国文化象征词典》,陈建宪译,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199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