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民间故事讲述家或传承人的口头语言艺术作品的集中采录与深入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实践证明,一个地区杰出的故事家,往往具有如同吸铁石那样吸收凝聚民间艺术创造成果的巨大能力;在传承过程中,他们又不断把自己的个人创造融汇进去,对流行作品予以丰富提高。这样,从他们那里采录的故事便具有数量多、质量高、文化积淀丰厚的特点。1950年代初期,孙剑冰和肖崇素采录故事时,便发现过秦地女和黑尔甲这两位出色的故事家,但当时未引起人们的重视。进入1980年代以来,调查采录故事家在全国蔚然成风,据巫瑞书同志收集的资料,1987年就已有140多位故事家被人们发现,我在《论中国民间故事的传承特点》一文中,曾列举出三十多位在全国知名的故事家的名字,其中有鄂伦春族的李水花,蒙古族的金荣和武德胜,朝鲜族的金德顺和黄龟渊,满族的傅英仁、李马氏、李成明和佟凤乙,藏族的七尖初,侗族的杨雄新,汉族方面辽宁的李明、张文英、刘永兰,山东的胡怀梅、尹宝兰、王玉兰、刘文发,河北的纪文道,河南的曹衍玉、邱海观,四川的钟万全,湖南的孙明斗、易法松,湖北的刘德培、仙人爹,江苏的陆瑞英、陈理言等。据悉在编纂民间文学三套集成的工作过程中,已发现的优秀故事家和民歌手达六千多人。像刘德培这样有着杰出艺术才能的故事家,已在许多地方脱颖而出,虽已并不是什么罕见的现象,但刘德培无疑仍是最为杰出的代表。它标志着我国民间文学采录工作的深入发展和科学水准的显著提高。

这一工作还将对我国民间文艺学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不论研究作家文学或民间文学,只有将作品本文和它的创造者(或传承人)以及接受者这三方面紧密结合起来,才能由表及里,由浅入深,获得接近客观实际的科学结论。过去我们研究民间文学,常常只停留在对作品本文(其中有不少还是不可靠的材料)的理解分析上,轻视或者完全不顾及另外两个方面,特别是不注意研究创造与传承这部分精神财富的主人,因而对许多问题便只能获得“雾里看花”的印象。现在有了一批这样的成果,我们对中国民间文学的一些特点和规律,对民间文艺学基本理论中的集体性与民间文学传承人个性的关系、口头传承和书面传承的关系、民间文学的时代性与民族性的关系,等等,理解得就较为深刻了。中国故事学会已在1987年和1988年,围绕故事家的发现举行过两届学术讨论会,内容丰富生动,使人眼界大开。正是在这个基础上,我才有可能写出《故事学纲要》一书,就建构中国民间故事学体系作了初步尝试。

在民间文学工作中,由采录零散作品到集中挖掘优秀故事家的口头语言艺术财富,是一大进步。近年,又有河北耿村故事集和湖北伍家沟故事集出版,开始对一些村落的口头语言艺术积累作系统考察,又向前迈进了一大步。我们的工作正不断扩展它的广度与深度,提高它的科学水准。在这片拥有丰饶的民间文学财富的学术园地上,民间文艺学家为建设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而又具有中国特色的民间文艺学而奋力耕耘,必将大有作为,大有收获!

1990年5月

【注释】

[1]钟敬文主编:《中国民间文艺学四十年》,兰州:敦煌文艺出版社,1991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