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介民著《从民间文学到比较文学》序[1]
看到刘介民先生的专著《从民间文学到比较文学》问世,十分欣喜,不禁牵起许多思绪。
我在江汉平原的乡村长大,从小喜爱民间文学。1956年在大学读书时开始学习写作研究民间文学的理论文章,主要活动是用蚂蚁啃骨头的办法撰写《中国民间童话概说》这本书稿。经过近三十年的琢磨,数易其稿,此书才于1985年由四川民族出版社出版(1995年获国家教委首届高校社科优秀成果二等奖)。我尝试将海内外具有类同性的民间故事集合在一起,用比较的方法加以评析,就是从写作这本书开始的。当时给我启发最大的几种著作是:胡适的《歌谣比较的研究法的一个实例》,赵景深介绍西方比较故事学的《童话ABC》,顾颉刚的《孟姜女故事研究》,钟敬文关于《天鹅处女》《蛇郎》故事的研究论文,以及季羡林关于印度《五卷书》中译本的长篇序文等。1970年代末,中国大陆掀起比较文学热,我受到激励,抽出《中国民间童话概说》中关于“寻找三根金头发”(AT461)这个故事类型的一节文字加以修饰,写成论文《一组民间童话的比较研究》,投寄复刊不久的《民间文学》杂志。此文很快在1979年第9期作为重点文章刊载出来,接着《新华文摘》又在第11期予以转载,成为中国民间文艺学开始新转变的一个标志,它在学界引起的热烈反响,使我不禁有受宠若惊之感,于是又接着写了几篇文章。1985年《中国百科年鉴》所载钟敬文先生的文章对当时情况作了很好的概括说明,他告诉我们:
《从民间文学到比较文学》
比较方法,是近代科学(不管它是自然科学或人文科学)广泛使用的方法。因为比较能使事物更容易显露出它的性质或特点,在民间文艺学的领域中更是惯被采用的、有效的一种研究手段。从中国现代民间文艺和民俗的历史上看,这种情形极为显然……建国后,由于种种原因,在民间文学研究领域中这种方法很少被采用。近年来因为“比较文学”的热潮流入,民间文学研究方面,也有人在新的学术思想基础上采用了这种科学方法。现在尽力进行这种工作的学者还不多。但是,预计不久它将会热闹起来。
现在试略述这方面的情况。1979年及1980年,刘守华在《民间文学》和《外国文学研究》上,连续发表《一组民间童话的比较研究》《民间童话之谜》两篇论文,去年他又在该两期刊上分别发表《略谈中日民间故事的交流》及《〈一千零一夜〉和中国民间故事》。此后,还有白子的《从印度的〈罗摩衍那〉到泰国的〈拉玛坚〉和傣族的〈拉嘎西贺〉》。这些,都是致力于国际间民间文学作品的比较文学研究的。受了这种情形的影响,国内民间文学的比较探索也出现了。例如韩燕如、郭超的《略论爬山歌与信天游的异同》。
我这些比较故事学的习作想不到也受到比较文学界的重视。由张隆溪、温儒敏编选的《比较文学论文集》,于1984年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书中收入了我的两篇论文;由美国学者John Deeney(李达三)和刘介民主编的《中外比较文学研究》第二卷,1992年4月在台湾学生书局出版,收入了我这方面的论文三篇。张隆溪、温儒敏的序文中还指出:“20世纪以来,随着人类学、心理学、神话学、语言学等学科的发展,民间文学和神话传说的比较研究日益成为重要的研究领域。”此书将选入文章分作平行研究、影响研究和民间文学研究三组排列,使民间文学研究在比较文学学苑中正式占有一席之地。于是,我又置身于比较文学家的行列之中,有幸直接领受季羡林等前辈学者的教诲,结识了比较文学界的诸多中青年朋友。在研读国内外不断涌现的众多比较文学论著中,进一步开拓了自己的学术视野。此后,我仍致力于民间故事的比较研究,1986年将有关文章辑成一本小书《民间故事的比较研究》(获中国首届比较文学图书评奖二等奖)。后来又得到国家教委社科基金的资助,完成《比较故事学》一书,于1995年由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我曾经说过,我是在民间文艺学和比较文学的交叉点上来作民间文学比较研究的。季羡林先生在《比较研究与民间文学》这本书中开宗明义写道:“民间文学与比较文学有着难解难分的缘分。”可以说是一语中的,和我自己多年的实际体会不谋而合。
关于民间文学比较研究的重要性及其宏观构想,我在年前曾经写过《多侧面扩展民间文学的比较研究》一文,作为《民间文学论坛》的“专论”发表在该刊1985年第3期上。其中有两段话,是颇费思考才写出来的,似乎还可供同仁参考。其一是:民间文学是一种无处不在的流行最广泛的文学,具有丰富的可比性。民间文学的作者是匿名的,存在于民众口头之上,有关这种文学的书面研究资料极少,只有将这些来自口头的材料进行比较,才能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地找到它们之间的种种内部联系,进行科学概括。对这些口头文学作品进行孤立的分析或不作比较的简单综合,都难以达到这样的目的。甚至可以说,不作比较,研究民间文学就难以构成一门真正的科学。其二是:应当将国与国的民间文学比较和对于中国国内各民族民间文学的比较研究结合起来,后者更为迫切。中国各族民间文学以丰富多彩著称于世,我们既有汉藏语系的民间文学,也有阿尔泰语系的民间文学,还有印欧语系、南亚语系的民间文学;既有受佛教、伊斯兰教文化影响的民间文学,也有融汇儒家和道家文化传统的民间文学;虽然以产生于中国封建社会的民间文学为主体,也还有相当数量的民间口头文学是产生在奴隶制时期甚至更为原始的前阶级社会。只有对各族民间文学进行一番认真的比较,我们对民间文学的整体面貌才会有清晰的认识;在此基础上,才能把中国民间文学作为一个整体同他国民间文学比较而作出科学的论断。如德国学者艾伯哈德于1937年编撰《中国民间故事类型》时,依据他当时看到的汉族动物故事只有七篇这一事实,断言中国动物故事稀少,很早就停止了发展,便显然不符合实际。对于在众多民族和广阔地域之间产生的无比丰富的中国民间文学而言,如果不首先在全中国范围之内作一番比较、综合,而只是抓住某个局部和外国文学作比较,断言“中国民间文学”如何如何,是很难避免其结论的片面性的。
以上意见,都是立足于民间文艺学本身的科学化提出来的。后来季羡林先生出版《比较文学与民间文学》,从比较文学和整个人文科学的历史与前景来观察思考有关问题,如说到比较文学与民间文学的关系时,他认为:“没有比较文学,则民间文学的研究将流于表面,趋于片面。没有民间文学,则比较文学研究的内容也将受到限制。”“我们甚至可以说,没有民间文学,就不会有比较文学的概念。”他还认为应当把多民族国家中民族文学之间的比较研究归入比较文学范畴,打破将比较文学只限于国与国之间文学比较研究的洋教条,等等,把许多问题说得更深刻、更透辟。最近几年来,这一领域成果迭出,不论在理论方法的探讨和系统的比较研究上,都有了令人欣喜的长足进步。
我和介民至今尚未见过面,他勤奋著述,早已给我以深刻印象。他和李达三教授主编《中外比较文学研究》这部大书时,曾致函给我,要收录我和我的学生所撰写的四篇比较故事学论文,由此开始交往。他编译的李达三教授的《中西比较之学理论》和他自己撰写的《比较文学方法论》,都是使我读后获益良多的著作。本来,在国际比较文学学科中就有民间文学(主要是民间叙事文学)比较研究的科目,现在他拟在比较文学专业中招收和培养专门从事民间文学比较研究的硕士研究生,在这一学术园地奋力进取,打开新局面,自然是值得称道之举。《从民间文学到比较文学》这本书,就是为此而撰写的。本书对前人相关成果进行了认真的清理和综合概括,使之更加系统化、科学化,这是它最为明显的特点。另一个特点是,本书著者是以比较文学家的学识和眼界来介入民间文学研究的,作为民间文艺学论著来要求,难免有它的不足之处,可是从将民间文学比较研究纳入比较文学范畴建构新的学科体系而言,其长处却是显而易见,不是一般的民间文艺学论著所能比拟的。我自己就常常从比较文学学科的新进展中(如乐黛云教授近年的一些论述)不断获得新的启示。介民所著《从民间文学到比较文学》也将以它在学术上的新发现与新构想受到读者的赞赏与学人的重视。无论从比较文学或民间文艺学的发展来看,这都是一本切合时宜、值得向读者推荐的好书。
1997年2月元宵节
【注释】
[1]刘介民:《从民间文学到比较文学》,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1998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