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当民间歌谣》序[1]

《武当民间歌谣》序 [1]

陶真典编审的《武当民间歌谣》即将问世,我作为一个同陶公在民间文学及道教文化研究这两个领域都有着多年交往的老朋友,不禁感到由衷喜悦,撰写一篇小序自然是义不容辞的事。

1981年7月,湖北省民间文艺研究会(后改称民间文艺家协会)在十堰市举办第四期民间文学骨干培训班,我们前往武当山参观,第一次结识陶真典。那时紫霄宫破败不堪,陶真典一家就住在大殿旁的一间破房子里。他虽然在“文革”中饱受摧残,这时却兴致勃勃地研究武当道教文化,表现出对保护、开发武当文化资源的极大热情。他给我们讲了许多关于武当山的优美传说故事,后来将他和李征康搜集整理的相关传说故事合成一册,以湖北省民间文艺研究会的名义印行,立即成为畅销读物。它对揭开武当道教的神秘面纱,开掘当地的旅游文化价值产生了广泛影响。不过陶真典的主要任务是研究武当道教,几年后,当我在北京白云观的一次道教学术研讨会见到他时,他作为《武当山志》的副主编,在会上就武当道教的来龙去脉侃侃而谈,已进入受人称道的道教学者行列了。离休后他不甘寂寞,现在又积极参与中国武当文化丛书的组织编纂工作,继续为弘扬武当文化奉献余热,实在是一种可敬可贺的事!

《武当民间歌谣》

武当山地区的民间故事传说和民间歌谣蕴藏丰厚,内容和形式古朴优美,具有十分宝贵的价值。从1981年开始,我多次到武当山考察民间文化,参与伍家沟故事村、吕家河民歌村的开发,留下深刻难忘的印象。这些民间口头文学,构成武当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关于武当文化的构成与特征,我曾在郧阳师范专科学校组织的一次学术研讨会上,提出过如下粗略看法:第一,它是宗教文化与世俗文化的融合。宗教文化即武当道教文化,但它只是一个侧面,武当文化中还包容着丰厚的民间口头文学,民间文学的本质是世俗性的;两者相反相成,融为一体。第二,它又是中原文化和荆楚文化的融合。武当山地区毗邻河南、陕西,属中原文化与荆楚文化的边沿交会地带,自古以来,这里就是“秦音楚声”;中原文化中儒家重伦理教化和荆楚文化中道家崇尚浪漫神奇的品格,在这里互渗互补。第三,武当文化还是悠远传统与现代辉煌的融合。它的悠远传统可上溯至参与统纂《诗经》的周太师尹吉甫,以及被流放到这一带的唐中宗李显;它的现代辉煌包括大革命时期贺龙率红军在此进行艰苦卓绝的武装斗争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在此建设宏伟的丹江口水库及第二汽车制造厂。正是这三者的整合,赋予武当文化以独特的光彩和价值。因植根于这片沃土深处,武当山的故事传说也好,民间歌谣也好,便显得古朴神奇,绚丽多彩,它们是武当文化的折射和结晶。如果我们联系武当文化的大背景来读这部《武当民间谣歌》,将会对它们的独特韵味获得更深切的感受。

现在,武当山已确立为世界文化遗产,在人类进入又一个新世纪之际,相信武当文化会有更辉煌的展现!

2002年1月20日

【注释】

[1]武当文化丛书编委会编:《武当民间歌谣》,武汉: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