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春风又绿江南岸[16]
《中国民间文艺学年鉴(2006年卷)》的编纂,在克服种种困难之后终于定稿付梓,即将和读者见面了,她虽然姗姗来迟,仍给我们带来莫大欣慰。
2006年5月20日,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公布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通知》,列入首批名录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共有518项,分属于民间文学、音乐、舞蹈、戏剧、曲艺、杂技与竞技、美术、手工技艺、传统医药、民俗等10大类。入选名录的条件是:(1)具有突出的历史、文化和科学价值;(2)具有在一定群体中世代传承的特点;(3)在当地有较大影响;(4)符合以上条件,且处于濒危状态。《通知》要求认真贯彻“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方针,切实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管理与合理利用工作。首批名录的公布,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里程碑,它标志着具有中国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体系的初步建立,将这一文化工程推进到了一个新阶段,不论在理论与实践上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在这518项中,民间口头文学、民间表演艺术以及民间美术,即我们通常所称的民间文艺约占三分之二,由此可以看出,所谓“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主体实际上就是我们所熟知的民族民间传统文艺。经过专家认真评审列入名录的这些项目,已具有民间文艺经典之作的特质与价值。
从列入首批名录民间文学类的31项中,我们可以看到,从《苗族大歌》《布洛陀》《玛纳斯》《江格尔》《格萨尔》《阿诗玛》等长诗,到《白蛇传》《梁祝》《孟姜女》《董永》等口头传说,以及“耿村故事”“伍家沟故事”“谭振山故事”“青林寺谜语”等,它们不仅是由各族民众世代传承得以存活至今,同样也凝聚了众多民间文艺学家浇灌培育这些民间文艺山野奇花倾注的宝贵心血。这是足以使中国民间文艺学界引为自豪的。
围绕列入国家名录中的这些民间文艺代表作进行考察评说与学术研讨,自然也成了近几年中国民间文艺学的热点。本年中刘魁立、施爱东、过伟论“梁祝传说”,台湾洪淑苓论“孟姜女传说”,阿地里·居玛吐尔迪论“玛纳斯史诗程式”等,就显示出中国学者对这一文化热点的高度关注。
中国各族民间文艺虽以丰富优美著称于世,而且早在20世纪初的“五四”新文化运动中就开始被引入现代人文学术领地,到20世纪80年代由于改革开放热潮的推动步入学术兴盛期,但始终受着世俗偏见的压抑。直至这次非遗保护国家名录的公布和相关政策的逐步落实,才使得这部分人类文化财富真正获得它的宝贵地位,作为一项国家文化工程,不仅将科学性置于首位并贯串全过程,而且是以活态保护与传承保护作为工作目标,从而给民间文艺这门学科的发展提供了令人鼓舞的新契机。
本年度的民间文艺学研究,除围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这个文化热点展开而外,以下几方面的动态也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
神话本是产生于古老年代,同我们时代相距甚远的一种口头语言艺术,本年度在神话学上出人意外地涌起一股热潮。也许是由于武汉市人民政府斥巨资在汉口江滩建成“大禹神话园”的刺激,位于古城荆州的长江大学,在他们的学报社科版上,于年初开办了一个“神话学与神话资源转化研究”专栏。俄罗斯著名学者李福清论“国外的中国神话研究”,萧兵论“神话与神画”,叶舒宪论“神话重述”,刘锡诚和冯天瑜论“神话资源转化”,陈建宪论“洪水神话研究”,杨利慧对神话属“神圣叙事”这一命题的质疑,仲林对闻一多《伏羲考》研究方法的反思,诸多文章在上述专栏及其他学刊发表,使冷僻的神话界顿时热闹起来。专栏编者说,它是“在当代文化转型时期新神话主义兴起,神话资源转化已成为时代迫切需要的背景下而设立的”。叶舒宪说:“神话所内在的人类文化基因,决定了神话即便远离人类神话时代依旧‘神力’无限,不仅为人类提供了诗性智慧,也为人类指明并提供了返归自然的航向与能力。这也就是神话不断为人类世代重述的根源。”神话重述、神话资源转化及相关理论与实践活动,不仅给神话学,而且给整个民间文艺学以有力的刺激和启迪。
作为现代人文学科的民间文学、民俗学的建构已有百年历史。本年度关于百年学术的回顾与反思仍有不少文章发表。其中吕微的《民间文学——民俗学研究中的“性质世界”“意义世界”与“生活世界”——重新解读歌谣周刊的“两个目的”》,受到许多学人的关注。他认为,一个学科的价值并不仅仅在于给出被研究“对象”的存在者价值,更要给出“对象”的存在意义;而文学永远是对人的存在意义即人类价值的追问。“正是基于这一理解,中国民间文学——民俗学在其起源处就已经设定了自己的双重使命,即:对存在者存在性质的学术研究与对存在者存在意义的文学式的思想追问——这不能不说是本土学术的伟大之处,中国民俗学的确有着伟大的开端。”《歌谣》创刊时,曾鲜明地标榜出它对包括歌谣在内的民间文学、民俗学的研究目的有二,即一是学术的,一是文艺的。这本是中国学人耳熟能详而且贯串百年学术的历史脉络,作者从现代人文哲学的视角,对本学科的这一启蒙宣言给以重新解读和充分肯定。文章在受到热烈关注的同时也引起了一些争议,但它视野开阔、富于思辨性的特点,却是我们在民间文艺学研究中值得提倡的。
在民间文学的诸多体裁中,少数民族的长篇诗歌一直深受关注。在本年国务院公布的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中,创世史诗、英雄史诗和生活叙事诗,共达9部之多。在中国民间文艺学中,以三大史诗评说为重点的史诗学的研究多年来即处于领先地位,近年正朝着微观与宏观相结合的方向深入展开,不断有新的成果涌现。
民间传说和民间故事研究今年仍处于稳步进展之中。特别值得提起的是,在首批列入国家保护名录的民间文学代表作中,除四大传说外,还有《董永传说》《西施传说》《济公传说》等。中国民间传说格外丰富,是举世所公认的,它不仅是中国历史文化特质的折射,而且是中华诗性智慧的结晶,不论在民族传统的传承还是在当今地方旅游资源的开发上,都占有很重要的位置。由此也就刺激了传说学研究的活跃。本年度成果中,有关对钟敬文先生传说学理念的解读,对梁祝传说的多侧面探讨,还有对众多地方传说历史文化价值的阐释等,就昭示出这一态势。著名的美籍华人学者丁乃通,生前就曾大力倡导建立中国传说学并使之在世界民间叙事研究领域崭露头角,值得我们认真记取。
在中国各族民间文艺的百花园中,除民间口头文学之外,民间表演艺术和民间美术更是多姿多彩,美不胜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程的大力实施,以及旅游事业的兴旺,促使各类民间艺术的开发与研究空前活跃起来,极大地改变了中国民间文艺学的整体面貌。本年度的民间艺术研究在活跃中趋向深入,有关广西民歌的讨论文章更为引人注目。
出于广西学人笔下的《巴马——盘阳河流域壮族歌咏文化的现代转型与传承》一文指出,口头传唱的广西山歌,在这一带已被广泛流行的“山歌光盘”所取代,“虽然节日狂欢式的传统歌圩仍然是民众喜爱的歌咏活动之一,但在日常生活中人们更趋向于欣赏以光盘为载体的山歌。欣赏方式走向平静、家庭化,由传统的听唱一体,转变为以视听为主”。它表明,现代科技与民族民间文化的发展并非水火不相容,反而给传统民间文化的传承提供了新的方式与机遇。这样的转型无疑具有巨大历史意义和民间文艺学研究价值。
另有一些学人以几年来“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的成功举办为实例,作了颇为深入的理论思考。王杰的文章认为,民歌这种植根于农业文明的文化样式,与现代都市大众文化的结合,正发展成为一种现实的文化生产力。但仍面临着诸多复杂问题,当地民歌族群所企望的改变生活条件和融入现代化进程的要求并没有实现,山歌中的春光灿烂和现实生活之间的联系仍然是断裂的。其间所包含的复杂价值意义与社会功能值得我们认真思考研究。范秀娟的文章以《民歌社会的现代情结和现代社会的民歌情结》为题,富有思辨性地提出:在当代中国,民歌社会即前工业化的少数民族正以传统艺术的日益消亡为代价追求现代社会的接纳与认同;而现代都市化社会则以对民歌社会古老艺术的回顾来追念业已逝去的牧歌时代,并以此为契机来建构自己有特色有魅力的区域文化。在这两种“情结”的交会中,蕴含着发人深思的诸多文化人类学命题。本文作为“从山野到都市——黑衣壮民歌的审美人类学研究”这一项国家社科基金的研究成果,和以前许多评说民歌的地方与民族特征的文章相比,其文化视野与理论深度有了可喜的变化与提高。
在这些有关民间艺术的研究文章中,还有一个值得称道之处,那就是相关学人不满足于对诸多民间艺术样式的单一考察,而是在巨大历史文化背景上,努力探索它们彼此之间的内在关联,如《论道教的唱道情》《从唐宋说唱伎艺与民间剪纸看我国影戏的形成》《陕北剪纸与山歌的共性》《荆楚剪纸艺术与巫道风俗传统》《明代小说与民间说唱之双向互动》等。这些论题就标志着中国民间文艺学的可喜进步。
在回顾2006年时,我们还应该注意到祖国宝岛台湾对中国民间文学的研究和海峡两岸民间文艺学界的密切交流。2005年,经广西师范学院民族民间文化研究所的通力合作,王甲辉和过伟主编的《台湾民间文学》一书由上海文艺出版社推出,它以近60万字的浩大篇幅,不但概述了台湾汉族和高山族丰富多彩的民间文学资源,还全面评述了以娄子匡等为首的5位资深学者和以鹿忆鹿等为代表的19位中青年学者的民间文学研究成果。本书编撰时间长达四年之久,全面观照而不遗细微,材料充实而评述中肯,成为海峡两岸有关本题的第一本书,出版后受到广泛好评。
还要提及的是,本年5月12—13日,由台湾花莲教育大学民间文学研究所主办了“2006民俗暨民间文学学术研讨会”,金荣华、李世伟等16位学者发表论文,论及台湾原住民的神话、传说与民俗,佛教与民俗文化的交会,也论及大陆的女娲形象、泰山传说和敦煌文书中的民间信仰等,研讨会的论文集于当年由文津出版社推出,显示出台湾老中青几代学人对中华民间文学的深切关注;他们在研讨中论题的多样性、学术视野的开阔和论证的细密求实,均值得称道。还有台湾花莲教育大学民间文学研究所主办的《民间文学研究集刊》创刊号,也于本年6月和读者见面,刊出的11篇论文,对海峡两岸口头传承的民间文学代表作,从梁祝故事、《黑暗传》歌本,到廖添丁传说等,作了深入评说,展现出年轻学人的可喜风采。海峡两岸学界的通力合作,正有力地推进着中国民间文艺学的长足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