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事追忆:60年前采录洪湖革命歌谣[1]

往事追忆:60年前采录洪湖革命歌谣 [1]

我年届八旬,一辈子在民间文艺园地奋力耕耘,这项学术生涯是从60年前在家乡采录洪湖革命歌谣起步的。追忆往事,不禁心潮澎湃。

我家住仙桃市通顺河边周家榨村,父亲刘承烈是一位饱经忧患的乡村教师,我的童年和少年主要在乡村私塾中度过,深受家乡丰富多彩的民间文艺的浸润。1950年考入位于洪湖新堤镇的沔阳师范学校就读,完全享受公费待遇,充分感受到中华人民共和国党和政府关怀青年学生的温暖。学校位于大革命时期的著名苏区洪湖,故校名一度改称洪湖师范学校,这块地方后来也就脱离沔阳县而独立建制改称洪湖县(市)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沔阳师范学校所在地新堤镇是沔阳专员公署所在地,有小汉口之称,沔阳师范学校属中师,在当地却是人文荟萃的最高学府,校长王功品就是武汉大学的毕业生,课堂内外洋溢着来自解放区的新鲜活泼人文气息。我不仅喜爱阅读赵树理的小说、李季和阮章竞的叙事诗,还参加演出新歌剧《王贵与李香香》(作为群众演员上场)。从1950年就已问世的钟敬文先生编选的《民间文艺新论集》中,初步获得了关于民间口头文学的启蒙知识。多次下乡参与社会政治宣传活动,特别是1951年冬春时节,作为正式工作队员安排在铁牛乡蒋家墩村,住在贫农崔振远和刘尚会家中,长达三个月之久。在组长唐太华的带领下独立负责完成了一个小村的土地改革全过程。那是一个湖滨的荒僻小村,夜晚召集贫下中农积极分子开会时,区委高书记——一位北方南下的老干部曾带着手枪来门前巡视,以确保这些娃娃工作队员在土匪出没的湖区的安全。在和贫下中农“三同”(同吃同住同劳动)的几个月中,结下了心连心的真挚情感,既充分感受到他们翻身做主人的喜悦,更深切体会到他们在这块红色土地上浴血奋战的革命情怀。当时传唱洪湖苏区民歌蔚然成风,《湖北日报》《湖北文艺》等报刊上常有肖哲、扬子江(平植义)采录写定的洪湖革命歌谣发表。我在县文化宣传部门的扶持下,担任了《湖北农民报》《湖北日报》的通讯员,以初生牛犊不畏虎的勇气给报刊投稿,居然写成《赵世才互助组灵活记工》的报道,发表于《湖北农民报》1951年5月22日头版头条位置。又按赵树理小说的模式,写成《清水河边的喜事》,刊于《湖北文艺》1953年第2期,署名捷夫、恒西合作,恒西是编辑常恒,捷夫是我仰慕苏联著名作家法捷耶夫而临时取的笔名。

洪湖革命歌谣采录笔记(1953)

这时县政府要办土地改革展览,吸收我为工作人员,我的主要任务是搜集选取洪湖革命歌谣,这使我有了广泛接触洪湖革命歌谣的机会。选用布展的只有几篇,我的笔记本上却记录抄写了二三十篇。我选抄了10篇寄给新创刊的《说说唱唱》杂志,该刊选取了《贺龙军》和《红军哥哥到我家》这两则刊于1952年第8期,署名为“刘毅辑”。值得特别提起的是我尝试将手头积累的这些革命歌谣串连起来写成散文,一是写成《洪湖老革命根据地人民对红军的歌唱》,刊于《湖北日报》1952年7月29日;二是写成《洪湖渔民的歌声》,刊于《湖北日报》1952年10月1日的国庆征文专刊。两文均署笔名刘毅,此后就不再使用笔名撰文了。

这两篇短文里新引述的歌谣均来自举办土地改革展览时所搜集到的资料之中,并非我自己采录辑来,加之当时不懂得有关民间文艺学的科学知识,不像80年代编纂民间文学集成那样,注明口述人和采录者,因而使得许多革命歌谣出处不明,真伪难辨。所幸的是,我自己直接参与采录这些革命歌谣,还留下一个红皮布面笔记本,上面记录了约20首歌谣,并于1953年3月作了整理。难得的是,一是本子上留下的全是原始记录,未作任何改动;二是还随手写下了简短的“附录”,如在《打黄蓬山》之后就写道:“这是1951年春向洪湖四区新垸乡干部冯焕金搜集的一个歌,用苏武牧羊调唱,有两处意义不清楚,留作以后研究。黄蓬山是洪一区下头的一个小街,后面连湖。头次革命时,游击队曾由湖里攻下这里几次。”这样将来自口头的原始记录和采录情况合成一体,就具有了可资传世的历史文献价值。当年采录洪湖革命歌谣的活动已过去60多年,而这些歌谣传唱的历史还可前推20年,现在选取其中的13首投寄《汉水文苑》刊出,让它们永垂史册。

洪湖是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湘鄂西革命根据地的中心。当地土生土长的民间文艺本来就很丰富多彩。特别是各种民歌、小调,十分流行。大革命时期,党组织很注重运用这些传统民间文艺形式宣传革命,鼓动民众。1929年鄂西特委给党中央的工作报告中就写道:“在工农群众中,最容易发生效力的,是歌谣及一切有韵的文字方面的宣传,多有仿用十二月、十杯酒、闹五更、孟姜女等调,或用十字、六字句的韵文。在许多环境较好的地方,都可以听见农民把这些歌调提起喉咙高唱。”这里就包括了洪湖地区。当时的党组织虽以组织发动武装斗争为中心任务,却又很注重文化宣传,并取得了良好效果。到四十年代,毛泽东发表《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主张在文艺上用工农兵群众所需要、所便于接受的东西来为他们服务,其实是对我党多年来所做工作的总结,并非凭空提出的意见。在洪湖地区传唱的有一类是其他苏区共同流行的革命歌曲,除了所熟知的《国际歌》之外,就我采录到的,还有《工农革命军》《妇女革命歌》《辛苦农友们》《放脚歌》等;另一类是就地取材,利用当地流行的民间小调,自编新词之作,如《打黄蓬山》《破峰口》《打藕池》《贺龙军》《月清哭夫》《放牛娃歌》等,能够归入“洪湖革命歌谣”之列的应当是这类作品。所以洪湖革命歌谣的主要特点就是就地取材,推陈出新。它们的艺术形式是民间流行的苏武牧羊、孟姜女哭夫、十二月等小调,旧瓶装新酒,用这些调子传唱,按这些调子所要求的字句规格编词。

作为歌谣,人们所珍视的是它的歌词,即它的文学形式。在内容上,有的直接引用革命口号,如“推翻一切旧军阀,不怕牺牲要自由”“掉转枪头杀长官,参加红军来革命”,虽在当时起过宣传鼓动作用,但缺乏文学欣赏价值。而大多数作品却是表现了丰富生动的革命斗争生活与思想情感内容的。大体包括如下四方面:

1.倾诉旧社会遭受阶级剥削与阶级压迫的痛苦。诉苦歌本是民间歌谣的传统内容,这一时期因受革命风潮的激荡,阶级意识和革命情绪变得更加鲜明强烈,如《贫民歌》。

2.歌唱红军,抒写军民之间的鱼水深情,如《贺龙军》《红军哥哥到我家》。洪湖人民接触到中国历史上第一支新型的人民子弟兵,对他们唱出了深情的赞歌,至今读来仍觉感人肺腑。

3.歌唱战斗的胜利。当时似乎有一种风气,每取得一次战斗的胜利,人们便情不自禁地要编歌来唱,记述战争的经过,表达胜利的欢欣。《打黄蓬山》《破峰口》《打藕池》等便是其中的一些代表作。主要内容是纪实性的,具有珍贵的史料价值。有些词句如“尸骨堆成山,血水流成河”之类,则是借用通俗文艺旧词对激烈战斗所作的一种夸张形容,实际上这些战斗并没有达到那样的规模。

4.亲人牺牲后的慷慨悲歌,如《刘绍南殉难词》《月清哭夫》《十二个月》。广为传诵的《刘绍南殉难词》,一般认为是刘绍南就义时所作,实为误传。我清楚地记得,1951年冬季年关,在一个土改干部联欢会上,苗得月老人曾用汉剧《纪信替死》的腔调,慷慨激昂地唱了这一段;他还告诉我们,这篇《殉难词》实际上是刘绍南牺牲一周年后即1929年,同志们在峰口聚会悼念烈士时所编,借用汉剧《纪信替死》的词句和腔调唱出,以后就流行于世了。《月清哭夫》和《十二个月》则是妻子悼念死难丈夫的歌谣,据说月清是刘绍南的妻子,其实是人们的一种艺术虚构。洪湖地区的民间歌谣受戏曲唱词的影响,喜爱假托某种角色来叙事抒情,这类借革命烈士和烈士妻子的身份口吻来慷慨悲歌的作品便流行开来。它们情真意切,催人泪下;却又慷慨壮烈,正气凛然,将洪湖人民在革命失利遭受巨大牺牲痛苦时所具有的顽强不屈的精神生动有力地展现了出来,虽哀伤沉重,却感人至深,将革命英烈及其亲人的爱恨情仇倾诉得如此深沉感人,实属罕见,充分展现出它们的审美与历史文献价值,显得十分珍贵。

洪湖革命歌谣在语言艺术上达到相当精美的地步。中国诗歌的传统表现手法,大体都可以归纳在赋比兴之内。一般人都推崇比兴,认为用比兴手法写成的诗才情景交融,意味深长,这当然是不错的。可是因此而贬抑赋体,认为用直陈其事的赋体写诗,一定都是味淡如水,那就欠之公允了。洪湖革命歌谣中很少比兴之作,大都是直叙其事,借景抒情,将真挚热烈的情感含蓄在鲜明生动的画面之中,使情景融会,激动人心。《贺龙军》就是代表之作。试看:

睡到半夜深,门口在过兵,婆婆坐起来,顺着耳朵听。

在兵荒马乱的岁月,半夜三更门口过兵,老人莫不心惊胆战,害怕灾祸临头,殃及子孙。十几个字勾画出一幅极生动的又富有典型意义的生活小景。

又不要茶水,又不惊百姓,只听脚板响,不听人做声。

这位饱经忧患的老人凭自己的耳朵,一子下就判明是什么军队了,于是由骇怕转为惊喜,连忙把儿孙唤醒。

伢们不要怕,这是贺龙军,媳妇你起来,门口点个灯,照在大路上,同志好行军!

不但赞扬了贺龙红军的严明纪律,还表达了劳苦群众热诚拥护红军、军民亲如一家的动人情感。寥寥数语,不足一百个字,却包含有呼之欲出的人物,急剧转折的情节和跃动流溢的情感,用语是那么朴实那么精美。不但是革命歌谣中的珍品,也是我国各族民间诗歌宝库里流光溢彩的佳作。

笔者发端于采录洪湖革命歌谣的民间文艺学活动,断断续续已达60年之久,现在将保存在笔记本上的这些歌谣文本原汁原味地交付刊物发表,使这笔宝贵精神财富得以传世,也寄托我对家乡父老和革命英烈的深切垂念!

2015年5月10日

附录

60年前采录的洪湖革命歌谣

刘守华1951年于洪湖采录,1953年3月整理留存。现按原始文本交付《汉水文苑》作为历史文献刊出。它们既有献身革命壮志豪情的抒发,也生动展现出了洪湖地区大革命时期艰苦曲折的斗争史迹。

打黄蓬山

(“苏武牧羊”调)

士兵军人真可夸,

争先又恐后,

勇敢把敌杀。

向前进,喊冲锋,

号声不住嘀嘀哒。

敌人胆吓破,

连滚又带爬:

不敢回头望,

心中乱如麻;

上天无路,

入地无门,

腿软脚又滑。

便把长官骂,

切齿咬银牙,

从今后,再饿死,

也莫当“丘八”。

我们集合后,

一个也不差,

民众都欢喜,

《殷红的诗篇》

挑水来烧茶,

摆设阵地,

旌旗飘扬,

赤色映紫霞。

1953年3月刘守华附记:

这是1951年春向洪湖四区新垸乡干部冯焕金搜集的一个歌,用苏武牧羊调唱,有两处意义不清楚,留作以后研究。黄蓬山是洪一区下头的一个小街,后面连湖。头次革命时,游击队曾由湖里攻下这里几次。

打藕池

共产党高潮,

秘密组织好,

一天一天扩大了。

革命的职务,

根本要铲除,

铲除豪绅和地主。

豪绅真可恼,

不觉红军到,

秘密组织向前跑。

来的人不多,

挂的盒子炮,

后面又抬迫击炮。

打开藕池口,

就往石首走,

杀的敌人无计数。

红军向前进,

打开石首城,

杀的尽是反革命。

红军向前进,

四面打包围,

人马好似雪花飞。

常灵吓慌了,

就往由上跑,

人马扎在南岳庙。

敌兵吓慌了,

就把枪子缴,

缴枪不杀有军饷。

枪子来缴完,

红军来宣传,

共产主义谈一谈。

一谈主义好,

二谈主义妙,

共产主义有功劳,

夜晚把灯燃,

红军来宣传,

掉转枪头杀长官。

长官杀干净,

大家向红军,

参加红军来革命。

1953年3月刘守华附记:

这也是较流行的一个歌,各地唱法不一,我这是根据三个农民唱的记下来的,里面还有些意义模糊的地方未调查清楚。

月清哭夫

一见夫,不由人,珠泪满腮,

哭一声,我的夫,好不悲哀。

夫在世,革命上,大有铺摆,

办的是,共产党,当的苦差。

初开事,办俄国,太平世界,

到中国,办监沔,两县公开。

怀抱的,□□□,襄河一带,

邀约了,各同志,来把会开。

推选夫,当县委,管监沔地界,

好容易,挎盒子,电笔怀揣。

哪晓得,白蛇军,把川兵来带,

新三旅,警备旅,乱把差开。

开了差,把民户,房屋烧坏,

见几根,糊柱头,东倒西歪。

杨先洲,杨邦洞,都被他害,

引反动,围我夫,邓家大台。

我的夫,被他围,气冲天外,

好一似,刀绞心,乱箭穿怀。

解之在,那峰口,标旗插外,

九月间,十九日,才把刀开……

夫一死,塌了天,反动作怪,

党的人,投了诚,又造门牌。

投诚的,比鲤鱼,来把子晒;

翻过年,二月间,发展起来:

两岸的,那红军,遮天一块,

打一仗,胜一仗,蒋匪垮台。

1953年3月刘守华附记:

这也是一个在民间流传很广的歌,是我1951年春在五区新垸乡一个农民的头次革命的歌本上抄下来的。据说月清是刘绍南的老婆,这是百姓为纪念刘绍南作的一首歌。

十二个月

正月里来是新年,

夫妻子女大团圆,

去年避难一年整,

哪知还过太平年。

二月里来暖洋洋,

四乡清除共产党,

各处团保造名册,

举下保长和甲长。

三月里来是清明,

来了工农革命军,

开始杀那投诚的,

回来我夫涂位云。

四月里来插秧忙,

我夫二次参加党,

一排人烟都恢复,

清乡狗子不下乡。

五月里来是端阳,

遍地赤色旗飘扬,

各处民众展脚手,

豪绅地主无主张。

六月里来热连天,

我夫入伍到南边,

蚊子又多怎难过,

蒿草林里是火坑。

七月里来秋风凉,

又派我夫回沔阳,

环境日日来转变,

□□□□□□□。

八月里来是中秋,

贼军下乡把税收,

我夫升会在渭口,

被贼杀死砍了头。

九月里来是重阳,

儿哭父来奴哭郎,

腹中怀的小姣儿,

出世无父只有娘。

十月里来□□□,

活捉反动决不容,

我夫牺牲价值有,

我们革命成了功。

冬月里来雪飞飞,

母子三人依靠谁,

我夫一去不回返,

只有荒郊土一堆。

腊月里来过年忙,

红纸一张供中堂,

□□□□□□□,

月清母子哭断肠。

1953年3月刘守华附记:

这一首歌和《月清哭夫》同样流行,调子异常悲苦,涉及的史迹很多,待以后调查。

放牛娃歌

辛苦农友们,

都是养儿的人,

养儿不放牛,

放牛水中丢。

老板心又狠,

半夜喊我们,

双手打开门,

吓得条条神。

身子两边站,

去跟鬼做伴;

手把鞭子拿,

就把牛背爬。

我们放牛人胆子大,

只往前面斜,

赶到坟茔洼,

听见鬼说话。

冷天犹还可,

热天实难过。

天天要起早,

背地蚊子咬,

咬得我们放牛人,

心中如火焚。

我们就把镰刀磨,

下田去把界边割,

回来不洗脚,

又把烟子恶;

锅巴饭我不说,

削点鱼脑壳。

我们不放牛,

走上革命路,

不分阶级,

一律平等享自由。

1953年3月刘守华附记:

这是流行于洪湖沔阳一带的一个有名的歌。完全是农民平时凑起来的,因此前后意义不大连贯。但每段都可以独立,很多农民说话时,就常常带两句,如“养儿不放牛,放牛水中丢”,这是在洪湖四区从两个农民口里搜集起来的,还有很多段,可惜很少有人记得了。

辛苦农友们

辛苦农友们,

大家振精神,

唱个歌儿听。

不用悲不用哭,

死里再求生。

我们对头人,

土豪和劣绅,

勾结来官僚,

要伤我人命,

每每天天都是我们血汗所造成。

我们去辛苦,

他们享安逸,

动不动讲压迫,

反把我们欺。

要出这口气,

务必结团体,

努力向前进,

打倒压迫的,

到那时间你和我,

才能享安逸。

1953年3月刘守华附记:

这也是在四区搜集的,流传不广。

贫民歌

我们贫民好伤心,

四季来劳动,

未曾歇一天,

为什么没饭吃,

冰凌冻坏人,

寒冷也去做,

炎热也要耕。

秋天淹大水,

禾苗淹干净,

一屋嚎啕,无奈出门,

逃荒救性命。

来年把田耕,

起手无资本,

拿发谷和高利来把田耕。

收成未一点,

剥削不离门,

发谷高利要,

外加“文明券”。

回头一想,

只有革命,

才能救贫民。

1953年3月刘守华附记:

这是从一个头次革命的干部苗得月本子上抄下来的,歌词、韵脚都非常好,“文明券”是当时苛捐杂税的一种。

十劝

一劝士兵第一志气强,

人无志气铁无钢,

堂堂男儿汉,

提名好背枪,

不如参加革命战场。

二劝士兵时时要革命,

当兵吃粮太不平,

军阀长官们,

欺压我士兵,

克扣军饷不敢做声。

三劝士兵要觉悟,

军阀长官太残酷,

我们吃辛苦,

他们享幸福,

死伤冻饿他不苦。

四劝士兵人家不要痛伤悲,

组织革命委员会,

生活要改良,

要发津贴费,

杀尽长官有所不愧。

五劝士兵大家要欢喜,

不替敌人把乡清。

豪绅地主们,

利用清乡兵,

杀我同胞心中何忍。

六劝士兵大家要团结,

团结工农把帝灭,

推翻国民党,

打倒列强国,

大家解放不受压迫。

七劝士兵要认清阶级,

工农都是亲兄弟,

团结起来啊,

铲除那公敌——

豪绅地主,资产阶级。

八劝士兵掉转枪头来,

杀尽一切反动派,

工农士兵们,

尽是苏维埃,

自由平等,真正爽快。

九劝士兵不要受朦胧,

三幅赤色旗子动,

武装打暴动,

革命造成功,

共产社会,世界大同。

十劝士兵快来革命,

实行劳动三八制,

各尽其所能,

各取其所需,

不劳动寄生虫,都要饿死。

1953年3月刘守华附记:

这也是四区堡子乡姓马的那位农民唱的,内容就是劝国民党上兵的,不知何故,非常流行,我问了十几个农民都会唱这歌,有的叫“十要”或“十怨”。

裹脚歌

妇女裹脚心悲伤,

好好一双脚,

包得跛又断。

三尺带,六尺布,

活缠又死缠。

脚背朝工弓,

十指朝下弯,

皮破血流,肉死骨头断。

前进掺掺后退跌跌,

左右做事难。

裹脚费工夫,

买布要银钱,

挑不起,驮不动,

做事逗人嫌。

黑汗流兜内,

臭气实难闻,

有力不能用,

苦楚对谁言!

姐姐妹妹赶快来放脚,

迈开大步向前进。

1953年3月刘守华附记:

流传洪湖四区,在反对裹脚的运动中,起了很大作用。

放脚歌

姐姐妹妹要把良心问,

男和女,女和男,

本来是平等,

为什么,女的脚,

包得紧又紧?

三步难走一尺远,

就喊脚疼。

三尺脚带用手来扯断,

拿剪刀,剪裹脚,

剪得稀巴烂。

文明鞋,来穿上,

要把洋袜换。

两脚排开向前走,

真正好看。

姐姐妹妹大步向前进,

前一步,后一步,

脚踏江山稳;

左一跳,右一跳,

跳得端端正。

打倒帝国主义,努力革命。

提左脚,提到黄鹤楼;

提右脚,提到鹦鹉洲;

快快走一步,走上革命路。

男是好汉女英雄,

平等又自由。

1953年3月刘守华附记:

这也是从四区堡子一乡一个姓马的农民口里搜集来的。在兴妇女裹脚时,是一首反对裹脚有力的歌,流传很广。

散工歌

老板的场合好不好?

死“傍皮”跑边。

麦米饭两头尖,

盐菜榨胡椒当先。

放工早不早?

你扯我牵。

秧好不好扯?

一撩三根。

田好不好栽?

土块子掀天。

工钱好不好讨?

鞋子跑得光圈。

钱好不好用?

三个区各子,两个卷边。

1953年3月刘守华附记:

这是揭露地主东家刻薄农民的一个歌,语言没有丝毫学生腔。形式新鲜,是我在六区天井剅那一带向一个干部转录的,里面都是沔阳方言。

当兵歌

当兵原是种田人,

受豪绅压迫才去当兵,

谁知当兵更要苦十分。

长官耍威风,

打骂由他便;

打仗他往后,

升官他在前;

克扣军饷一年整,

不发一文钱。

都是爹娘养,都是爹娘生,

难道说我们当兵的不是人。

亲爱的弟兄们,

这气实难忍,

还是要革命,

参加当红军,

杀尽军阀地主和豪绅,

土地政权归我们。

1953年3月刘守华附记:

在洪湖四区搜集的,流传范围非常广泛。

刘绍南殉难词

(“纪信替死”调)

吆喝一声如霹雷,

绍南心中自徘徊。

红军队伍上了队,

劳苦群众一个一个好似雪花飞。

自幼儿,在学中,

抄习革命军事战策件件会,

才到沔阳任指挥。

实只望,

革命成功不受累,

又谁知,

小小沔城却被贼兵围。

东两征,我也曾,

与敌来作对;

南北剿,抖雄威,

好容易才把盒子背,

当上沔阳一个总指挥,

可叹我高堂老母,

年迈苍苍,无人送到荒郊外;

可叹我少年妻子,

独守空房依靠谁;

可叹我小小姣儿,

还不满两三岁;

要想夫妻母子同相会,

除非是樵楼上,鼓打三更,

一个弄冬、弄冬、弄冬催,

望夫魂魄归。

倘若是革命成功占地位,

俺绍南,只落得,

美名万古垂。

倘若是革命成功不能占地位,

俺绍南,好一似,

孤灯一盏却被狂风吹。

生是党的人,

死是党的鬼,

生和死,死和生,

生死二字就是这一回。

两旁站的贼子队,

好似牛头马面鬼,

李匪贼子,

好似五殿阎王秦广惠。

进得匪营,

老子不下跪,

匪贼抬头,

看看爷是谁?

1953年3月刘守华附记:

据四区花鼓乡一个曾参加大革命的老人说这歌是刘绍南殉难一周年后,同志们在峰口开追悼会临时编的,原词还有很多,可惜记得的人不多,记得不全。

【注释】

[1]刊于《汉水文苑》2015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