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天师传说的艺术展现[1]——神话小说《人间鬼王》序
周濯街的新作《人间鬼王》即将问世,盛情邀我撰写序文。正好我对张天师其人其事也怀有浓厚兴趣,作过一些研究,便欣然提笔了。这里谈谈我从民间口头传说中所获得的关于张天师的印象。
我是在研究中国道教文化的过程中,接触到有关张天师的历史文献和口头传说的,在这一过程中,所搜集到的有关张天师的传说故事已有一百多篇。
据文献记载,张道陵创立道教时,讲诵老子《道德经》而被百姓尊为“天师”,后其子
《人间鬼王》孙承袭“天师”称号,并得到历代封建王朝的册封,在江西龙虎山营建天师府,作为正一道的祖庭。这样,“张天师”的名字,就不只是指第一代天师张道陵,而是历代天师的通称了。
最早记述张天师事迹的,当推晋人葛洪《神仙传》中的《张道陵》,道教经典把它作为第一代天师的历史传记来看待,其实它的主要情节——“七试赵升”,是一个典型的民间传说故事。传说虽见于前人笔下,并非个人所杜撰,但是在来自民众口头、文人写定时,往往有不同程度的加工修饰,其核心情节却源于大众口耳相传。
历代笔记小说所载张天师故事约有二十余篇:宋人编纂的《云笈七签》第一百二十卷中有《天师剑》,洪迈所著《夷坚志》卷十有《方氏女》、卷二十五有《同州白蛇》;元代成书的《湖海新闻夷坚绩志》后集卷一有《天师退潮》《天师诛怪》《天师诛蛇》;明人王同轨《耳谈》卷一有《张真君》;清人俞蛟《梦厂杂著》卷九有《隐身术》,沈起凤《谐铎》卷六有《上清宫除妖》,慵讷居士《咫闻录》卷二有《治狐》,许秋圪《闻见异辞》卷二有《朱道人试法》,刘储鲲《铁槎山房闻见录》中有《李龙神》,梁章巨《浪迹丛谈》卷六有《龙神》,程趾祥《此中人语》卷五有《天师》,钱泳《履园丛话》中有《朱方五》及《狐女与天师》,张山来《虞初新志》卷十七有《纪袁枢遇仙始末》《天师治哑》,袁枚《子不语》卷三有《鄱阳湖黑鱼精》、卷四有《猎户除怪》、卷十三有《归安鱼怪》,《续子不语》卷七有《天师通幽》,等等。《梦厂杂著》在记述故事之后写道:“考天师为汉时张道陵之后,历代相承,至元明而教大显,凡祈晴祷雨,靡不应;而驱除妖魅,尤所擅长。”虽只有寥寥数语,却道出了清代民众对民间信仰和口头传说中的张天师的鲜明印象。“驱除妖魅,尤所擅长”,更点明了作为仙道人物形象代表的张天师的主要特征。
张天师传说在民间流行甚广,却长期被忽视未作发掘。进入20世纪80年代后,由于编纂中国民间文学集成,按“科学性、全面性、代表性”的原则,在全国展开大规模的民间文学普查,并把“仙道传说”“宗教人物传说”和“鬼狐精怪故事”等,均明确列入搜集整理的范围。因此有关张天师的传说,在全国各地被大量发掘和记录写定,我所见到的七八十篇,不过是其中的一小部分。
这些口头传说,出自江西、四川、湖北的数量最多。江西的《龙口葬父骨》《阴葬出鬼王》《五斗米仙》《母教天师》,四川的《天师降魔》等篇,是关于第一代天师张道陵出生及创立“五斗米道”等事迹的叙说,在神奇渲染中,也显现出某些历史的轨迹。湖北地区流行的《鬼王张天师》《洞庭湖斩妖》《鲢鱼套》等篇,反映出深受长江洪水灾害威胁的人民,渴望借助张天师的神通来降服水怪,战胜洪灾,以鲜明的地域特色和历史文化内涵引人注目。
南方的云南、贵州,北方的山东、内蒙古、辽宁等地,同样有不少张天师的传说被民众所津津乐道。山东盛传的“秃尾巴老李”故事中,有一个意味深长的情节:张天师派秃尾巴老李打败了关东北面那条在大江里兴妖作怪的白龙,后来又叫他在那儿安家,作镇江之神,黑龙江的名称即由此而来。
写到这里,不禁使我联想起基督教《圣经》根据民间传说塑造的摩西的形象,摩西遵循上帝耶和华的意旨,率领受奴役的希伯来人,克服重重艰险,逃离埃及,被后世称为“最伟大的先知和导师”。他对民众如父亲般的关怀,在战胜敌人时显示的巨大神通——让手杖变成大蛇,把漫天尘土变成虱子,将瘟疫、冰雹、蝗虫降临到敌人头上等等,都和张天师有许多相似的地方,由此可以看出东西方宗教文化的相通之处。这里要强调的是:有关张天师的种种传说,都是以旧时代中国的社会现实与文化为背景的。只有了解这一背景,才能正确认识它们的历史文化价值。至于在科学昌明的今天社会中,某些角落里,还残存着一些鬼神迷信现象,或者是鬼神迷信的变相表现(如“神功大师”之类),其荒唐已成为文明的笑柄,当然也就不值得称道了。
不论从过去所谓的“从三教鼎立到三教合流”,还是按今天的流行说法“儒道互补”来看,道家思想和道教文化在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主流中,都占有很重要的地位。有关道教人物的叙事作品,就口头文学和通俗文学而言,最有代表性的两个系列,就是关于八仙和关于张天师的故事。从这个意义上说,《人间鬼王》这部小说,必将受到广大读者和文化界的关注。
总之,我认为张天师是一个在中国有重要历史文化价值的人物形象,《人间鬼王》是一部别具一格、读来饶有兴味的小说。
【注释】
[1]周濯街:《人间鬼王》,北京:国家出版社,2002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