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经过百年奋斗,中国民间文学事业已取得辉煌成就,民间文艺学正走向成熟。从以下几方面即可看出:
1.作为人民大众口头集体创作的民间文学,是一种以口头传承为主的特殊文学。调查采录和理论研究是民间文艺学的两翼,二者相辅相成,不可分割。早期学人从搜集歌谣、故事资料入手,再由浅入深地进行理论探讨,正体现了这门学科的特点。我国对民间文学的调查采录,从刊物书面征集,到有关学人分别深入乡村直接采录,再到全国范围内进行普查,规模不断扩大,科学性不断增强。编纂故事、歌谣和谚语三套民间文学集成并非简单的资料搜集工作,而是一项集体进行的学术研究活动,从总编委会提出的工作原则与工作方法(1987年编印成《中国民间文学集成工作手册》)到三套集成的《总序》和省卷本的《前言》,以及附录的有关资料,都是融汇集体心血的科学研究成果。如工作原则中的“科学性、全面性、代表性”就是对20世纪中国民间文学采录工作经验教训的科学总结。对众多民间文学传承人的发现,其科学价值深受海内外学界的重视。世纪之交,陆续问世的民间文学集成每卷100万字左右。其规模与质量不但在中国是空前的,在世界上也属一流水平。正是这大规模的调查采录,给近十年来的中国民间文学注入了新的活力,从它对中国台湾文化界的冲击即可看出它的巨大影响:“最近十年来,学界不断透过学者座谈与会议论文,一再呼吁参考大陆《中国民间文学三套集成》重视全面性、代表性、科学性的‘三性’要求,积极推动区域普查工作,以‘抢救台湾民间文学’。”[2]集成的出版更为21世纪国内外学人研究中国民间文学提供了厚实的基础。正如钟敬文先生在一篇文章里所讲的:“将来全书出齐,则不仅是在祖国的民间文艺园地里建立起一座巨厦;也将是在世界人民文化史上,矗立起一个文献金库。”可以说,列入国家艺术科学重点工程之内的民间文学集成,是中国民间文学事业获得辉煌成就的一个突出标志。
2.中国民间文艺学的成就,还直接体现在相关的理论著作上。到1998年底为止,百年来有关中国民族民间文学的代表性论著约有百种,以20世纪八九十年代取得的新成果为主体,这些论著具有视野开阔、材料鲜活、方法多样、向多层面展开的特点。中国民协举办的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首届学术著作奖于2001年11月揭晓,在近20年内出版的论著中,共有125部获荣誉奖、特别奖和一、二、三等奖。除少部分属民间文化与民俗学研究论著之外,主体为民间文学与民间艺术。正如有关学人所评价的:“近20年来民间文学研究最重大的发展,一方面是对民间文学的文艺学价值认识取得了巨大突破,民间文学的综合功能、综合价值得到了充分开发;一方面是多学科方法综合运用,对中国民间文学的多元形式、多元文化背景进行了深入研究,创立和形成了中国民间文学的一系列独特理论。”[3]
在百种民间文艺论著中,我们已经有了一系列作为高校教材使用的民间文学概论性著作,以及从神话、故事到歌谣、史诗乃至谜语等各类体裁的专论;对不同民族或地区的民间文学分别进行系统研究的论著琳琅满目;民间文学在其中占有重要位置的《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史丛书》多卷本的问世,更属一项辉煌成就;另有就民间文学若干侧面进行专题深入探索和对中国民间文学史作宏观概述的论著也不断涌现。由此使这一学术园地呈现出硕果满园,生机勃发的喜人景象。
3.发端于“五四”时期的中国现代民间文艺学紧密伴随百年风云,烙上了鲜明的时代印记。中国民间文艺学家,一开始就以同情尊重人民大众的态度来对待他们创造与享用的民间文学,这正是受到张扬“民主”和“科学”两面大旗的“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激励所致。正如一位美籍华人学者于1980年完成的一部专著中所指出的:“从来被视为与上层精粹文化对立的、粗鄙的民间文学受到了空前的、热诚的厚爱,中国知识分子正是通过研究民间文学,乃至民间文化,才发现了民众的重要性,同时也重新认识了自己。”“民间文学运动与历史意义深远的‘五四’运动是瓜连蒂结的。”[4]前期研究成果多以社会学、文艺学的眼光来评析民间文学,学术上虽有它的局限性,却以称颂人民大众创造物质与精神文化财富的巨大能力以及追求美好生活的强烈意愿,鼓舞了他们为改变自己历史命运和社会面貌而进行的伟大斗争,产生了积极影响。
20世纪八九十年代的民间文学研究,大都把民间文学作为民族文化乃至人类文化的一个重要层面,着力从深处去开掘它们更具普遍性的文化意蕴。当学人借鉴西方研究民间文学和人类文化的多种学说和方法来观察中国各族丰饶优美的民间文学时,不禁惊喜地发现:虽然它作为一种文学样式在当代大众文化生活中的地位有所减弱,但其深层所积淀的民族文化珍宝却远远没有得到开发。由此激发了众多学人开掘这一文化宝藏,使之和现代文化相融合的巨大热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