值得我们特别注意的是,海峡对岸台湾地区的学者本年在故事研究方面也有可喜收获。花莲师范学院于2001年主办了“海峡两岸民间文学研讨会”,其相关论文已于当年结集出版[12],其中以故事研究论文居多,如钟宗宪关于赴云南泸沽湖采录民间故事的报告,谢明勋等关于《包公案》《济公传》《混元盒》等通俗小说同民间传统故事关系的探寻,还有关于台湾地区流行的一个机智型人物李文古故事的考察,等等。这些论文大都拥有丰富翔实的资料和独特的视角。中华文化多元一体的格局及其深远影响,在这些研究成果中得到了有力的展现。台湾学者的故事研究论文,也常见于祖国大陆学刊,如金荣华的《情节单元释义——兼论俄国李福清教授之“母题”说》[13]。英文或法文中的motif被译为汉语中的“母题”,始于“五四”时期胡适先生笔下,沿用至今。它看似有音义兼顾之妙,实则常使人望文生义,与“主题”一词相混淆(有的学者将“性欲主题”误作“性欲母题”就是一例),因此本文作者于1984年编撰《六朝志怪小说情节单元索引》一书时,便提出将“母题”改译为“情节单元”。这一改译已在海峡两岸的诸多学人中被采用。本文在同俄国李福清教授的论辩中,就“情节单元”的含义和改译缘由作了进一步阐释。由于“母题”一词在民间文学和作家文学评论研究中的广泛运用,此文对读者的重要意义是不言而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