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年鉴》发刊词

2001:《年鉴》发刊词

太阳每天都是新的。

新世纪伊始,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民间文学室和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决定携手合作,每年编辑出版一本《中国民间文艺学年鉴》,以集中展现我国民间文艺学成果,推动这一学科的发展。现在,经过半年多来的努力,中国民间文艺研究史上的首部年鉴,也是21世纪第一部《中国民间文艺学年鉴(2001年卷)》,终于摆在我们面前了。

作为新千年第一年的中国民间文艺,不仅在中国而且在整个地球村,都给人留下了深刻难忘的印象。这一年3月,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在北京召开了第6次全国代表大会,推选出以冯骥才为主席的新的领导机构。刘魁立同志在工作报告中指出:“这是一个机遇和挑战并存的时代。信息化社会的到来,使口口相传的古老的民间文学面临着失传的威胁,市场经济大潮汹涌,冲击着人们的思想观念和呼唤文化体制的改革;在经济、政治、文化交流空前繁盛的当今时代,文化霸权和商业文化咄咄逼人;但民间文艺事业在‘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的指引下,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克服困难,开拓创新,乘势而上,仍然呈现出欣欣向荣的局面;民间文学三套集成成就辉煌,民间文艺学学术繁荣,民间艺术新人佳作迭出,民间文艺国际交流更具有广度和深度。”它给我们观察2001年的民间文艺事业提供了一个开阔而适度的视野。本年度的中国民间文艺学的大体格局,似乎可以用“在困境中寻求突破,迅猛前进中潜伏着危机”两句话加以概括。

《中国民间文艺学年鉴(2001—2010年卷)》

我们从全国期刊网上搜索得来的2001年民间文艺学论文,总量为800多篇,大大超出了我们最初的预计。专门的民间文艺学术刊物虽已停歇,数量众多的高校学报却填补了它们的空缺。学人关注的对象乍看起来仍然不外乎是神话、传说、故事、长诗、歌谣等等,实际内容却是琳琅满目;老面孔虽然少了许多,却有一大批来自民俗学与民间文学专业的硕士生、博士生的新面孔补充到这支队伍中来。运用新的方法,寻找新的视角,探索新的发现,已开始成为本年成果的主流。如借用“权力话语”来剖析神话,以“母题”“类型”和“表演”来研究故事,从“巫术”或“信仰”角度来切入歌谣的审美形态,讨论“盘古”的原型是否来自海外,以及长篇吴歌《华抱山》是否属于又一部英雄史诗,等等,所有这些都深深吸引着读者。还有一些课题似乎是老生常谈,却得力于相关学者多年来的整合性研究而实现了新的突破,如乌镝、乌丙安的长篇论文《论中国创世神话群的新发现在神话学史上的价值》、郝苏民的专著《西北民族歌谣学》、陈岗龙的专著《蒙古民间文学比较研究》等。在本年度论著中,我们虽然尚未发现学术结晶度较高的标志性成果,但困境中正酝酿着又一次新的突破却是可以明显感觉得到的。这样的格局不能不使我们感到欣慰。

从民间文艺学研究的发展,可以初步看出,民间文艺的命运已开始受到人们的关注。正如一些民间文艺家对其前景所展望的:“展望新世纪,在开放的地球村里,不同国家民族、不同地区的文化,正以前所未有的规模与速度交流会通。在此背景下,人们既会汲取异质文化来充实自己,又会在这一过程中保持自己的民族地域文化特质,使之不被同化而丧失个性,从而构成多元共生的文化发展格局。中国民间文艺是民族文化中根基最为深厚而又开发得最晚的一片沃土。在新世纪的经济文化大潮中,珍惜古朴刚健的民间文艺宝藏,使之为充实人民精神生活、发展地方经济服务,将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民间艺术之花将越开越旺。”

跨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祖国宝岛台湾的民间文艺事业格外令人瞩目。学界受大陆编纂《民间文学集成》工作的启示而又有新的创造。即以2001年而论,除花莲师院民间文学所于6月间主办海峡两岸民间文学学术研讨会并出版论文集之外,还有多位台湾学者访问大陆,在大陆出版相关论著。如陈益源的《民间文化图像——台湾民间文学论集》(广西民族出版社),以充实的资料展现了台湾近几年以采录编印地方民间文学作品集为中心的民间文艺事业发展概况;花莲研讨会论文集的20篇论文,涉及民间故事、民间游艺、宗教信仰与民间文学、戏曲与民间文学等多个领域,其中关于《封神榜》、《混元盒》、《包公案》、目连戏、《赵氏孤儿》等著名作品和民间文学血肉相连的考论尤为精彩,受到海内外学人好评。海峡两岸对中华民间文艺的共同兴趣与奋力追踪,将成为开创中国民间文艺学的巨大动力。

回首2001年,我们既有许多欣慰也有一些遗憾。我们翘首期待多年的具有重大理论突破的巨著,仍然没有露面;一些前人已有定论的研究,今人仍在重复;缺乏紧密联系社会现实而又有足够分量的理论创新;等等。最为重要的是,所有这些研究,除了极少数外,基本上都是自发地、分散地进行着,没有全国整体的学术规划;相对于中国民间文艺财富来说本来就很不充足的研究力量,仍处在各自为战的无序状态之中。我们热切期望,在新的一年中,这种状态会得到改进。

《中国民间文艺学年鉴》的具体编务工作由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民间文学研究室师生承担,计划今后每年出版一本。由于是首次从事这项工作,缺乏经验,且时间仓促,人手有限,许多方面不能尽如人意,殷切期望得到读者的批评与建议。我们争取逐年改进,不断提高编辑质量,使本年鉴能真正反映中国民间文艺学界的面貌,对中国民间文艺学理论建设和资源积累作出应有的贡献!

2002年12月3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