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湖沔阳州的悲喜剧[1]——《沔阳民间传说故事集》序
作为一个民间文学工作者,看到自己家乡的民间故事传说集,内心里自然充满喜悦激动之情。
搜集整理和推广民间文学,是我国社会主义文艺事业一个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毛泽东在著名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提倡革命文艺工作者向工农兵学习,其中就包括了学习劳动人民创造的民歌、民间故事等“萌芽状态的文艺”在内。《讲话》发表后革命文艺所发生的巨大转变,同文艺界努力吸取民间文艺的滋养是分不开的。周扬在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召开的第一次全国文代会上总结解放区文艺的特点时就说:“解放区文艺的另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和自己民族的,特别是民间的文艺传统保持了密切的血肉关系。”1950年春天,他代表中共中央宣传部组建了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至今仍兼任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主席。1979年底,他在第四次全国文代会上作报告时再次指出:“我们面临的任务,就是要搜集和整理各兄弟民族的许多优秀作品,用科学的方法记录、整理各种优秀的口头文学作品,使它们得到继续保存和流传。”1981年春天,他又对一些从事民族民间文学工作的同志讲:“民族文学的书,民间文学的书,要适当多出版一些,现在还是太少。现在出版中有一种不好的倾向,哪个赚钱出哪个。”为什么要重视民间文学?因为民间文学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劳动人民的口头创作。在各种样式的民间文学作品里,反映了过去的社会生活,概括了人民群众的斗争经验,展现了他们的高尚品质和美好心灵,具有重要的认识价值和美学价值;它是世世代代劳动人民艺术智慧的结晶,具有高度的美学价值;它又是劳动人民长期积累的知识总汇,可供人们研究历史、语言、民族、民俗、宗教以及科学技术等等之用,具有多种学术价值。为了实现“四化”,建设社会主义的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我们对外国资产阶级文化尚且主张批判吸收,对本国劳动人民、我们自己祖先所创造的宝贵精神财富的一部分——民间文学遗产,积极发掘整理,更是理所当然的事。近几年我国民间文学事业的蓬勃发展,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我国社会主义文化的繁荣。这本《沔阳民间传说故事集》的编辑出版,就是发展民间文学事业的热潮中涌现出来的一朵令人喜爱的浪花。
《沔阳民间传说故事集》
这120多篇故事,传说占了大部分。它又可分为两类,一类是人物传说,另一类是地方风物传说(包括自然景物与地名传说、社会习俗传说与土特产传说等)。从我省情况看,在各种形式的散文故事中,数量最丰富、价值最高的就是传说故事,沔阳的情况看来也是如此。书中关于各种历史人物的传说,除了少数是批判性的(如《沈万山的传说》)以外,大多数是以正面人物为中心,赞颂他们的杰出才智与斗争精神,追怀他们造福百姓的功业,其中最有地方特色的我以为是关于陈友谅、张难先和柳炳元、费散人的传说。陈友谅(1320—1363)是元末著名的农民起义领袖。以一个普通渔民的儿子,组织起千军万马,在水上纵横驰骋,和各路英雄汇合,终于埋葬了威震世界的元代封建统治。张难先(1873—1968)以一个乡村知识分子的身份,勇敢地投身于人民革命的洪流,成为辛亥革命元老,后来又适应时代的要求,脱离国民党阵营,参加到中国共产党所领导的革命队伍中来,为缔造中华人民共和国而奋斗。他们是中国历史上的著名人物,也是沔阳人民的骄傲。有关他们的传说,表现了家乡父老对他们的美好印象与深切怀念,具有较强的历史真实性;又因生动地体现出他们奇特不凡的言行而带上一定传奇性,读来亲切感人。
关于柳炳元和费散人的传说,主要是虚构的故事。人们用巧妙的构思和优美的想象,塑造了一个会打官司、具有强烈正义感和杰出智慧,以及一个会吟诗作画、具有神奇超凡艺术才能的典型人物形象。他们已经超脱自己的原型,成了一个艺术典型。在我省乃至全国的人物传说中,这两个典型将以其特殊光彩引起人们的注目。
书中的地方风物传说,生动活泼地表现了沔阳风土人情的特点。这里河湖交错,景色秀美,物产丰富,历史悠久,“仙桃”地名的传说饱含诗意,“沔阳三宝”誉满中华。本书读来倍感亲切,使人热爱家乡的感情不禁油然而生。关于“沙湖盐蛋”的传说,揭开了沙湖盐蛋味道鲜美的奥秘,将引起国内外读者的浓厚兴趣。关于“吉雀子”的传说,揭示了沔阳所特有的一种奇风异俗及其由来。我小时见到过这些“吉雀子”,他们四人一队,戴着狰狞的面盔,穿着黄色大褂,一边敲锣一边疾走,在每户人家里都要转上一圈,从县城出发,挨门挨户走遍全县。据说每年过端午节时让他们这样走一遍,可以驱邪消灾,送来吉祥。人们还为这种风俗编了一则谜语说:“两脚两手,四眼两口(指人戴面盔),普天下都冒得,只有沙湖沔阳有。”社会风俗是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方面,这种风俗是怎么来的,我一直想弄个明白。尤其是小时候听老人说,这些“吉雀子”原来是几个“江洋大盗”,就更增强了我对它的好奇心。两篇传说都有它的价值,我以为传说之一,即“吉雀子”起源于纪念一伙杀富济贫而遭杀害的绿林好汉这一说法更加显得意味深长。以为“吉雀子”到各家各户转一圈就可以消灾降福,这自然是一种迷信观念,是古代傩文化的遗存。但人们把封建统治者镇压的“强盗”作为地方保护神来信仰,这又表现出一种叛离封建礼教的革命情绪。沔阳的这种奇特风俗和有关传说,在中国民俗学中也是很有意义的。
由于旧时代的农民不可能用科学世界观武装自己,思想认识存在小生产者的局限性,不可避免地还要受封建主义意识的影响,所以他们的口头文学中也有某些今天看来是消极、落后的东西,我们对此要采取分析批判的态度。
湖北的江汉平原同湖南的洞庭湖平原相连,古代的沔阳可能就位于洞庭湖滨。关于仙桃的传说中,说仙桃从古时就是洞庭湖边的一个镇,看来是有些根据的。在左洞庭、右彭蠡(鄱阳湖)的这一大片地方,古时居住着我们中华民族这个民族大家庭中的一个大的族群——苗蛮。现在那里的居民乃是苗、汉融合的结果。民族的融合造成了文化的交流,由此就形成了沔阳及至湖北大部分地区的民间故事在艺术风格上的独特之处:它融合了南方苗蛮系统的少数民族文化和中国北方古代中原汉族文化的特点。例如既注意现实人生的真切反映,又容许神奇幻想的奔放驰骋;既闪耀着由深厚文化积累生发而出的智慧之光,又有着我们民族早期艺术的朴野粗犷之美;等等。在我国各族民间文学的大花园中,它不愧是一朵别具风采的奇花。
这本故事集中的作品,大都比较朴实,注意忠实于原作,保持民间口头文学的本色,有的故事在流传过程中出现了几种不同的说法,也一并选录。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确定的搜集整理民间文学的原则是“忠实记录,慎重整理”,规定了整理的要求就是保持或恢复民间口头文学最完美的本来面目。这本故事集是基本符合上述要求的。如果说还有什么美中不足之处,那就是优美的童话故事(或幻想故事)还发掘得不够,而这在沔阳本来是很丰富的。选编的生活故事和笑话,有的并非地道的民间口头创作,地方特色还不够鲜明。某些故事的整理略嫌粗糙,还可以再深入调查研究,在记录多种异文的基础上作进一步加工,使它更为完整精美。由于现在编印的是资料本,这些不足之处在作进一步充实加工时是完全可以弥补的。
民间文学是地方文化领域的“土特产”,我省近几年积极开展民间文学工作,每个地区都已编印了一本自己的故事集,并有十来个县编印了本县的故事集。沔阳县文化馆的同志们在省地县文化部门的领导与赞助下,克服困难,很快就编出了这本沔阳故事,使这笔宝贵精神财富得以流传于世,并传之久远,值得我们表示衷心的感谢。
【注释】
[1]沔阳县文化馆:《沔阳民间传说故事集》,汪烈九编校,1982年编印,收录传说故事123篇。湖北沔阳县于1986年5月更名为仙桃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