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红一著《中国南方各民族民间剪纸研究》序[1]

何红一著《中国南方各民族民间剪纸研究》序 [1]

何红一教授积多年心血写成的这部《中国南方各民族民间剪纸研究》一书即将问世,我有幸作为书稿的第一位读者,怀着无比欣喜之情,信手写下以下文字作为卷头语。

我在民间文艺这个繁花似锦却又常常遭人冷落的园地里耕作了几十年,主要精力放在对神话、传说故事这类民间口头叙事文学的搜奇探宝上,研究工作很少顾及民间音乐和民间美术等,然而家乡湖北沔阳一带的民间剪纸却在我的童年记忆中留下了十分深刻的印象。沔阳虽不像北方窑洞那样用剪纸来作窗花,可在办理红白喜事时,处处都以色彩鲜艳、图像精美和寓意深远的剪纸来装饰点缀。在服装鞋袜上照着五花八门的花样来绣花,更是一种流行习俗。我们那个村子的上湾有一位长相斯文的小伙子就是四乡闻名的雕花即剪纸艺人,他出身贫苦,就靠挑着货郎担,贩卖花样和针线等小百货来维持生计。那花样都是他自己精心雕刻的,夹在一个大本子里供妇女们挑选。我们这些穷孩子虽不沾针线活,但在他停担歇脚让众人来挑选花样时,也总是一窝蜂似地凑上去看热闹,从中获得一番艺术享受。可是好景不长。他娶不上媳妇,后来邻近一位富翁纳妾,请他假冒新郎官把新娘子娶上门,成事后即将他逐出家门。那位新娘子被迫成婚数日后,又主动找到这位雕花艺人双双私奔。可是他俩无法在社会上立足,小伙子偷偷溜回老家,在一个寒冷的风雪之夜上吊自尽了。第二天清早我们走进他家,亲人悲泣送别,他平日积存的花样撒落满地,这成为我童年见闻中一幅最为悲怆的情景。今天读到何红一关于南方民间剪纸的论著,上述童年记忆就情不自禁地重新涌现,对书中所论自然就感到无比亲切了。

《中国南方各民族民间剪纸研究》

精美绝伦的民间剪纸雕花技艺,虽然在中国源远流长,深受民众喜爱,却长时期未得到社会应有的重视。直到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跨入改革开放的历史新时期,随着社会经济生活的活跃,它才和其他民间艺术一道逐步受到人们的重视。特别是近几年,在中国全面实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文化热潮中,民间剪纸的命运更是备受关注。任教于中南民族大学的何红一教授,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就以高涨的热情投入民间剪纸的教学、开发与学术研究之中。除了在刚刚问世的《长江流域的民间工艺美术》中论及剪纸之外,又写成这部《中国南方各民族民间剪纸研究》一书。关于剪纸的论著已有多种,但有关学人关注的主要是北方中原文化地区的剪纸,这部书以南方各民族的剪纸为研究对象,便有了填补文化学术空白点的特殊意趣。本书以11章29节的舒展篇幅,图文并茂地论及南方民间剪纸的多个侧面。由于何红一女士自己就是由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命名的中国民间工艺美术家之一,不仅在高校担负着民间文艺学和民俗学的教学与学术研究工作,而且很早就身体力行地从事剪纸艺术的创作以及湖北省剪纸协会的组织领导工作。在这个行当里,她真正做到了理论与实践的完全统一。因而在她的书里,不仅有对剪纸艺术的宏观考察和深入理论思考,还有精细的微观描述和个人多年参与剪纸艺术实践的丰富体验,从而使这本书自成一体,别具魅力,散发出一种格外吸引读者的亲和力。总之,这是一部研究中国民间剪纸艺术的富有特色和魅力的好书。在我国正大力实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程中,以著名作家冯骥才为首的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曾于2003年在河北蔚县专门举行了一次关于剪纸艺术的学术研讨会,会后发表的《抢救和保护中国民间剪纸蔚县宣言》,言简意深,撼动人心。下面这一段就是其中的点睛之笔:

民间剪纸是我国民间艺术的一朵奇葩。它遍布我国东南西北,传承在城乡民众之中,流布于中华各族的民俗生活。它在老祖母手中炉火纯青,闻名世界。民间剪纸是中华民族国粹和国魂的一个表征,是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最生动、最典型的符号,也是象征民族凝聚力量的一面猎猎作响的文化旗帜。剪纸艺术浓缩着中国人民的智慧和深厚的民族精神,是人民的艺术,母亲的艺术。如果说经、史、子、集犹如父亲文化为我们支撑起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铮铮脊梁的话,那么,民间文化就是我们的母亲文化,它为我们灌注了血肉和情爱,使中华民族的身躯更加丰腴,胸襟更加博大,情怀更加深厚。

这种母亲艺术理应得到崇高的礼遇和百般的爱惜。我们不能眼看着它还未被记录下来就离我们而去;我们不能无视这有着两千年历史的传统艺术,在我们这一代人手中消失得无影无踪。

我以为,借用这段话作为何红一教授这部剪纸艺术专著的导语,是再合适不过的了。

2006年写于华中师大校园桂花飘香时节

【注释】

[1]何红一:《中国南方各民族民间剪纸研究》,北京:民族出版社,2007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