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6年,刘德培作为一个泥瓦匠来到湖北五峰县文化馆检瓦补漏,第一次同文化馆干部王作栋相识。从此,这个多才多艺的山村老汉便和一位献身于山区文化事业的大学中文系毕业生交上了朋友。不久,中国民间文学事业由复苏走向活跃,新成立的湖北省民间文艺研究会1980年初夏在宜昌地区举办第一期民间文学骨干培训班,王作栋是这个班上勤奋好学的学员之一。他整理了一组由刘德培口述的《杜老么的故事》,发表后以具有鲜明的民间口头文学特点而受到好评。于是,刘德培这颗埋藏在山村野地的珍珠,便在民间文学新发展的历史时期,通过王作栋的采发破土而出并闪耀出夺目的光彩。

《新笑府》

新时期民间文学理论的进展推动了民间文学采录工作的深入。从1981年开始,辽宁省的民间文学工作者率先对杰出的民间故事传承人进行专门的调查采录,裴永镇采录朝鲜族金德顺老大娘的故事,张其卓和董明采录满族三老人的故事,取得了可喜成果。1982年5月在北京举行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第二届学术讨论会时,乌丙安同志提交的论文《论民间故事传承人》,评述和推荐了这些“成功的范例”,并介绍了以日本学人为代表的“可供借鉴的国际先例”。他认为:“抢救民间故事遗产的关键,首先在于抢救贮存故事的民间故事传承人。”这篇论文所传达的新鲜信息和卓见,使我这个“故事迷”深受启发,立刻联想到讲述杜老么故事的刘德培。回省后,我便把这一信息传达给王作栋,对刘德培讲述故事的潜力作了进一步了解。然后在省民研会的一次工作会议上提出此事,得到几位主要负责人的积极赞同,决定立即拨款资助王作栋购置录音机和磁带,鼓励和支持他全面系统地采录刘德培老汉的故事。宜昌地区和五峰县的文化部门,不用说也给予了热心的赞助。整理的故事陆续刊出,获得民间文艺界的称道。1983年底,在举行湖北省民间文艺研究会年会之际,特邀刘德培老汉参加,给与会代表以及华中师大、武汉大学中文系师生讲述故事,与会人员无不拍手叫好。省民研会、省群艺馆正式授予他“民间故事家”的光荣称号。1987年,他又接连受到五峰县文化局、宜昌地区文化局和湖北省文化厅的奖励。刘德培故事的记录整理工作开始不久,我写信给上海文艺出版社民间文学编辑室的郑硕人、涂石同志予以推荐,他们有胆有识,一锤定音,毅然决定接受出版并对整理选编工作给予指导,武汉大学李惠芳教授热心为此书作序,这部奇书终于得以问世。

刘德培(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94年10月24日考察时拍摄)

刘德培故事的发掘问世,是自觉地吸取民间文艺学的科学理论和方法进行工作,也是各级政府文化部门重视民间艺术并热心加以扶植的成果。刘德培的老伴说得好:“我那老头子就像一窝洋芋,不是各级领导和同志们把他挖出来,他就烂在坡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