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顺势前进的喜悦[17]
2007年中国民间文艺学的田野上,又收获了许多新的果实,增添了新的看点。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运动席卷中国,许多民间文艺工作者投身于这一伟大运动,以自己的学识和智慧为政府出谋划策,为各地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提供学术支持。一些国家相关政策的出台,也凝聚着民间文艺学家们的心血。可以说,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自然而然地成为整个中国民间文艺学界的中心工作,相关理论研究也围绕着这一紧迫任务开展,涌现了很多成果,推进了学科建设。2007年卷继续设立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栏,展现了两位资深民间文艺学家的相关新成果。
在民间文艺学基本理论研究方面,一个新的动向是对民间文学史论的关切。朝戈金先生提出:少数民族文学中很大部分为民间口传文学,它们不应该处于中国文学史之外。刘锡诚先生指出:近年来,“重写文学史”的呼声日高,一些文学史家提出“20世纪文学”的概念,给中国民间文艺学史研究以很好的启发,“20世纪中国民间文艺学”是一个更切合科学的概念,因此他的《二十世纪中国民间文学学术史》将中国现代民间文艺学史断代为从1990年到20世纪末。作为一门人文学科,对学术史的关切,反映了学者们站在历史制高点上对本学科作宏观反省的自觉意识。
神话研究始终是民间文艺学家们特别偏爱的选题。2007年的神话研究,除沿袭了研究方法多样的传统特色,还表现了研究者们对这些方法的严肃反思,如吕微、户晓辉、田兆元等人的论文,都对母题、类型等经典概念进行了重新解析。至于对具体神话典籍和神话作品的分析,更是触及了极为广泛的范围。在民俗学田野方法的影响下,还有一些学者试图从实地考察中探寻神话的源头与创生地。在神话学史方面,也有一些学者开展了可贵的梳理工作。神话研究的活力,是民间文艺学充满生机的一个缩影。
在史诗研究方面,三大英雄史诗的研究成为对象主体。学术趋向从前些年有关采录工作和传承人研究为主,转向对文本更多的关切。特别令人欣喜的是:近几年来,少数民族学者已成为史诗研究的绝对主力,这一转变对于中国民间文艺学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在民间传说和民间故事的研究中,2007年一批与佛教、伊斯兰教传播相关联的故事研究文章引人注目,刘守华、金荣华两位资深学者不约而同地从佛教经典中追寻一些民间故事的源流,取得了新的发现。祁连休先生十年磨一剑、规模达上百万字的《中国古代民间故事类型研究》出版,是本年度民间故事研究最重要的成果。高丙中、户晓辉和吕微等先生围绕此书开展的笔谈,触及民间故事研究的一些深层次问题,集中收在本卷的相关栏目中。
在民间歌谣的研究中,比较引人关注的是“原生态民歌”问题。2006年CCTV青年歌手大奖赛设立了“原生态唱法”,大受欢迎,也引起了广泛的讨论。对于少数民族民歌的研究,特别是西北的“花儿”,形成了一个热点。在全国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热潮中,如何保护好传统的民歌及歌节,不少学者对此出谋划策。
近两年来民间说唱的研究中,车锡伦先生的成果非常突出。他对民间说唱文献的发掘和历史上民间说唱活动的研究,代表了这一领域的最新进展。富育光先生关于满族说部的调查研究,也是醒目的收获。
本期年鉴在动态与信息方面取得了很大进展,有10所大学和研究机构的博士、硕士毕业生2007年及以前的毕业论文目录都在此公布,其中还包括了台湾东华大学民间文学研究所1990级以来的毕业论文题目,这给我们提供了丰富的信息。
最后要说明的是:吕微先生写了一篇长文,介绍2007年中国民间文学研究的状况,收在本期开头,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全面而权威的评析,建议读者对这篇文章给予充分的关注。
2010年3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