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李自成被公认为是中国古代杰出的农民起义领袖。20世纪初,笔者前往鄂西北武当山考察民间文学时,还听到一位头发花白的老歌手用古朴深沉的“阴歌”曲调演唱道:“崇祯三年天大旱,晒死庄稼饿死人;只有闯王好大胆,起兵造反乱大明;闯王领兵打天下,打了天下不归他!”他掀天揭地的英雄气概至今仍深受后人景仰,尤其是我省著名作家姚雪垠呕心沥血创作的长篇历史小说《李自成》问世之后,作为一位焕发艺术色彩的农民起义英雄闯王李自成,就更为大众所熟知了。
李自成战功显赫,曾占领京城,建立大顺王朝,最后却兵败如山倒,逃至湖北通山的山沟里,竟然被乡勇击毙。这一惨痛悲剧使众多历史学家不胜哀惋叹息。由于历史记载语焉不详,传闻多端,他的殉难经过便成为三百多年来一个有待破解的历史谜团。除殉难于通山九宫山之外,还有归隐湖南石门夹山寺为僧,以及失败后只身逃脱,最终“魂归故里”等说法流行于世。《遗恨千秋》这本书就是为了破解这个重要的历史之谜而写成的。
本书的鲜明特色,首先在于朱型淼及其先辈,可以说一直就是闯王墓的忠实守墓人。闯王在牛迹岭小月山下被程九百、金华生杀害后,身首异处,直至第二天才由当地乡绅朱万年请人将遗体收殓掩埋,由此便传下歌谣:“好人朱万年,出棺又出钱,请人来收殓,埋在大树前。”这位朱万年就是朱型淼家族的先辈。朱型淼家的房子距离闯王墓地大约只有50米,可以说他小时就是望着闯王墓碑长大的。而且他母亲曾经对人讲述过,一天夜里她梦见闯王骑白马从门口过,将怀里搂抱的小男孩放在大门口才离去,梦醒后两小时朱型淼便呱呱坠地了,这就使得朱家同闯王史迹有了更密切的关联。后来姚老为创作长篇小说《李自成》,从1983年到1986年,五次前来闯王陵凭吊李闯王,每次都由朱型淼接待。在接待过程中不断得到姚老的教诲、启迪,“就是姚老的这些话,将我带入了一个全新的人生境地”。从此,朱型淼就由一个对李闯王事迹的单纯爱好者,逐步成长为研究李闯王归宿问题的草根学者了。
本书的另一鲜明特色,是作者对史实考察的周详细密。他不仅拥有作为朱家先祖辈的朱万年亲笔撰写的《弋闯志》原稿传抄件(该书稿传抄件对闯王殉难经过有着真切翔实的记述),他还就后世传闻中的歧异说法或人们质疑之点做了广泛而深入的考察,在长达二十三年中曾在陕、豫、鄂、湘、赣等地区辗转访问,不仅阅读了载有程九百其人其事的《程氏宗谱》,凡是同这一历史事件有所牵连的那些乡民的宗谱,如金、戴、朱、谢、成、艾、郑、张、斐、余、桂等姓宗谱也不放过。不但考察了作为帮凶的金华生的情况,甚至连金华生所抄持的给予闯王致命一击的那件并不起眼的武器究竟是什么也做了细密考证。原来那是当时油榨作坊里用来铲火的长柄铁铲,虽是生产工具,也可以作为致人于死命的武器来使用。李自成就是在与程九百搏斗时,被程九百之甥金华生赶来从后背用这铁铲猛击头部而倒地殒命的。本书除周详地再现闯王在九宫山牛迹岭小月山下殉难的前前后后之外,还就闯王从北京败退以及怎样遁入这深山野坳之中的艰苦征战历程做了清晰勾画,力求将微观考察和宏观鸟瞰结合起来,使读者对这些史实有更全面真切的了解。因而这作为明史或中国农民战争史的一个片断,将受到历史家们的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