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颗闪亮的民族寓言新星[1]——《萧国松寓言集》序
我和国松同志相识已有十多年历史,1990年代末共同参与采录研究土家族第一位故事家孙家香的口述故事专集,交往更为密切。我们曾在一起乘船游览过清江两岸的秀美风光,也曾一起爬坡上坎回到他椿树坪的老家采风问俗。现在读到这部《萧国松寓言集》,便油然生出一种特别亲切的感受,觉得有许多话可以说。
寓言是一种饱含生活哲理的小故事,一种遍及世界、贯通古今的文学体裁。《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曾就此写道:“寓言,以散文或诗歌体写成的短小精悍、有教诲意义的故事,每则故事往往带有一个寓意。最早广为流传的寓言是印度、埃及和希腊的动物寓言。”这里还应当补充说明的是,中国先秦诸子散文中引述的寓言,同样也是古代世界寓言宝库中的珍品。用一个具有生动形象的小故事(以动物故事居多)来寄托某种具有普遍训诫意义的抽象理念,是寓言体裁的基本特征。但只具备这一基本特征还不能算是一则好的寓言,古今寓言中那些传诵不朽之作,仔细品味,莫不是生动有趣故事和深刻有益生活理念的巧妙融合;而作为寓言本体的故事也好,所寄托的教训也好,又莫不是民族与时代智慧的体现,这样才能给读者以美的享受和智慧的启迪。萧国松从1992年开始从事寓言创作,经过近十年的探索与磨炼,取得了卓越的成就。这里随手挑出几篇试作赏析。
《萧国松寓言集》
《猫和老鼠》。这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两种动物,它们也常在寓言故事里扮演正反面角色。本篇生动地描述了一只凶猛的猫怎样尽情戏弄在自己控制下惊恐万状的老鼠并“仁慈宽容”地宣称:“第一,在你死之前,我陪你唱歌跳舞,让你享受生命的最后一次欢乐;第二,在吃你的时候,让你一开始就失去知觉;第三,……”老鼠便在临死前说道:“在小的方面,我感谢你的恩德;在大的方面,我诅咒你的暴行!”这篇刊于1996年第1期《民间文学》杂志的寓言,不仅使人联想起后来在科索沃战争中得到充分暴露的由西方大国导演的那场“人道主义灾难”。不惜以对弱小国家大片土地的狂轰滥炸来维护所谓“人权”“人道”,不就是“仁慈”的强盗逻辑的体现吗?
《兔子做生日》。一只儿孙满堂的兔爷爷张罗庆贺自己的六十大寿,打算借此把平日赶情送礼的钱收回一部分,哪知发出的盛情邀请却不见回应,在宾馆里订好的几十桌酒席竟无人光顾,于是兔爷爷瘫在椅子上叹息道:“我们家无权无钱,这种事不消搞得,搞也不过是出丑卖乖!”有权有钱的人家大人小孩做生日,送礼赶情者挤破门槛;平头百姓办这种事,门前冷落车马稀。兔爷爷的自嘲,一语道破了世态的炎凉和小民的悲哀,读后不能不发人深思。
《小菩萨和香客》。有个香客到观音阁去敬神,大摇大摆地踩着一排小菩萨的肩膀向里走去,小菩萨受了委屈打算到后殿向观音娘娘告状。哪知这里那香客正向观音娘娘上香、烧纸、叩头礼拜,桌上摆满供果,观音娘娘笑容满面地看着香客。于是小菩萨们转身就走:“莫说是把我们踩疼了,就是把我们踩得粉身碎骨,我们告状也无济于事!”观音阁就在萧国松所在的长阳县文化馆东侧,至今香火不断,他以观音阁为背景编撰的这则故事纯属虚构,却又意味深长——现实生活中有多少小民蒙受冤屈却不愿上衙门打官司,不就是因为在“大菩萨”面前烧香上供比不过财大气粗的“香客”么?
以上三篇作品,似乎可以大体代表国松寓言的特色。现已年逾花甲的萧国松,曾先后当过农民、战士、小学教师、乡村干部,1972年才从事文化工作。他有丰富的人生阅历,而又热切关注现实,尤其深切同情下层民众的疾苦,怀有强烈的正义感。他不是抓住几个抽象的教条来演绎故事,而是将自己从实际生活中感悟得来的有血有肉的人生理念通过一些生动有趣的小故事体现出来。每个故事点题的那两句话不只是富于哲理性,往往还饱含着自己所深切体味到的酸甜苦辣与爱爱仇仇。这样,它自然就有了叩击读者心扉的艺术魅力。
国松十分喜爱民间故事,贾芝、孙剑冰选编于1958年问世的《中国民间故事选》第一集,是他在部队里最早接触就爱不释手的文学读物,后来他又有十多年时间在县文化馆从事民间故事的采录、编选和研究工作,成为这方面的行家里手。他创作的寓言具有土家族民间故事的鲜明特色,一些代表作在民间文学报刊发表时,常常可以达到以“假”乱“真”的地步。可是简单地模仿民间故事并不能带来新的艺术生命,国松寓言的可贵之处就在于,它们既有土家民间故事的泥土芳香,又透出强烈的时代气息,是传统民间故事的推陈出新。如民间动物故事常用猫和狗作主角,《猫狗结仇》这个在世界上许多地区广泛流行的故事,就是以猫狗结伴出门帮助主人寻找一件失落的宝物为主干情节展开叙说:投机取巧的猫冒功受奖,忠诚老实办事的狗反而因主人的误解而遭受屈辱。由于这类不公正的现象比比皆是,便使得《猫狗结仇》成为一个众口传诵的故事类型走遍世界。国松写的《狗猫和它们的主人》在艺术构思上同这个故事可以说是一脉相承。但作者却在鄂西山区生活背景上,以猫、狗结伴斗野猪来叙述这个主人因被假象迷惑以致赏罚不公的故事,读来就另有一番动人情趣了。再如《观音娘娘出巡》,作者再次以自己住所附近的观音阁为题材来编织故事。观音娘娘在庙里呆腻了,化装出外私访,途中见一位好心引路的嫂子,观音开口赐给她一儿一女;后来遇到一位心术不好的女人,却开口赐给她五儿五女,回到庙里,讲起这次出巡情况,其他女菩萨对此大惑不解,观音娘娘便讲道:“一个女人只生一儿一女,不几年,儿滩就拉上了坡,一生中还要过大几十年舒服日子,自己年迈,儿女各尽孝心,互不推诿。如果一个女人生得五儿五女,儿滩拖上岸,她老了,病了,儿孙们你推我,我推他,没有一个尽孝心的,到头来无人管,一辈子就不想有舒服日子了!”众女神听了说:“这倒也是。”叙说就此戛然而止。观音娘娘常被旧时民间称作“送子观音”,妇女们前来拜观音,就是为了求得“多子多孙多幸福”。现在却由作者颠倒过来,让观音娘娘以多生儿女来惩罚那些心术不好的女人。这则故事由当地的民俗信仰引申而来,却将新的生育观念倾注其中,使乡土风味与时代气息巧妙融合。它不只是与计划生育的国策相吻合,更由于贴近现实生活,贴近当代民众心理,而显得活泼有趣。传统民间故事中的神仙鬼怪故事有许多本来就并非表现严肃虔诚的信仰,而是借鬼神形象以嘲讽世道人心的寓言,人们常常将“城隍”作为昏官、贪官来鞭挞,将“土地爷”作为保护一方乡民的父母官来颂扬,以不怕“鬼”并捉而卖之来表现一种大无畏精神。上面这篇《观音娘娘出巡》就属于这一类型,是借用民间叙事文学成果化旧为新的成功之作。
长阳土家族的民间口头文学十分丰富,著名故事家孙家香就是国松的婶子,从国松刚记事的童年开始直到进入中老年,这位婶娘的故事像山泉一样源源不断流进他的心田,这就使得国松所编的寓言故事很自然地烙印着土家族民俗风情和民间文学的鲜明色彩。国松寓言在艺术形式上可以说是广采博收,不拘一格,他十分喜爱俄国克雷洛夫寓言并在它的启发下开始寓言创作,有些作品如《溪水》,就有散文诗的抒情格调,透出另一种意趣。可是就大部分作品而言,不仅在内容上以展示土家山寨的民俗风情而且在艺术上以俚俗诙谐中寓深沉、朴野中含雅趣的叙事风格,使之染有浓重的土家民间故事韵味。湖北省的文学寓言创作不断有新成果涌现,1980年代的“黄瑞云寓言”,就是受人称道的出色之作,黄瑞云也是我的一位友人,长期从事中国古典文学的教学与研究,因喜爱先秦诸子寓言在其影响下开始寓言创作而成为寓言大家。萧国松则是吸取民族民间文学滋养而在寓言创作上自成一家。他们可以说是互相辉映的两颗寓言之星,丰富了含有楚文化流风采韵的湖北当代文学的宝库。
最后我还想说一点,湖北拥有丰富的民间口头文学资源,现在对它的搜集整理已告一段落,除研究工作亟待系统深入地展开而外,面向广大群众、贴近现实生活,对这些民间文学素材进行改编和再创作,赋予它们以新的艺术生命使之再回到群众中去,更是一项十分重要的任务。我省汉川市的王老黑,从民间歌谣中吸取滋养而创作的《水味歌谣》;黄梅县的周濯街,吸取民间神话传说素材创作出多部通俗神话小说。现在,萧国松又将传统民间故事推陈出新写出了这么多优美寓言。他们创造性的劳动成果为繁荣社会主义新文艺作出了突出贡献,也为开发我国丰富的民间文学资源提供了宝贵经验。
萧国松这部寓言集,共选录寓言故事1001篇,这个数字含有向阿拉伯著名故事集《一千零一夜》看齐的意思。我希望饱含土家族艺术智慧与当代人文精神的这部书,能够像《一千零一夜》那样受到广大读者的喜爱并传之久远!
2001年1月
【注释】
[1]萧国松:《萧国松寓言集》,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1998年。本文又以《一颗闪亮的民族寓言新星》为题,刊于《民族文学研究》2001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