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中国民间文艺学四十年》
中国的民间文艺学科和民间文艺事业是“五四”新文化运动所催生的,并成为新文化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从1918年刘半农、钱玄同、沈兼士、沈尹默发起成立北大歌谣征集处,1920年北大歌谣研究会成立,1922年《歌谣》周刊创刊,直到1925年《歌谣》周刊的停刊,这一时期的歌谣运动为我国的民间文艺事业奠下了最初的基础。一大批新文化运动的急先锋以及受到新文化运动影响的知识分子先后参与到民间文艺工作中来,让这些在普通老百姓中间广泛流传但不为精英文化所重视的民间文艺逐渐登上了大雅之堂。正如一位美籍华人学者所说:“从来被视为与上层精英文化对立的、粗鄙的民间文学受到热诚的厚爱,中国知识分子正是通过研究民间文学,乃至民间文化,才发现了民众的重要性,同时也重新认识了自己。”“民间文学运动与历史意义深远的‘五四’运动是瓜莲蒂结的。”(洪长泰,1993)民间文艺学的兴起固然有着西方学术的影响,但主要的动因却是由于受到张扬“民主”和“科学”两面大旗的“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启迪。
中国的民间文艺事业,与时代风云的变幻和国家形势的发展存在极为紧密的关系,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年来获得了长足发展。笔者于1956年在“向科学进军”的热潮中投身于民间文学研究,1957年大学毕业后走上民间文学教学岗位,1980年起兼任湖北省民间文艺家协会负责人长达20年,在几十年的不息耕耘中对这个文化学术园地的巨大进展深为感奋。2001年,笔者在给加拿大出版的《文化中国》杂志撰文评述“中国民间文学研究百年历程”时曾写下这样一段话:
行将结束的20世纪,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个风雷激荡、翻天覆地的历史时期。千百年来紧密伴随民众生活,真实记录他们历史足迹,直接抒写他们爱憎苦乐与梦想追求的民间口头文学,也相应地受到文化界的关注,终于构成为一门现代人文学科——民间文艺学。从“五四”时期北京大学成立歌谣研究会,创办《歌谣》周刊,到90年代末规格宏大的民间文学三套集成陆续问世;从鲁迅称道众多的民间故事讲述人为“不识字的作家”,到毛泽东亲自倡导采集民歌,向民间文艺学习以补益新文艺的创作;从《故事会》这样的刊物每期发行几百万份,到一系列口头文学家的口述作品专集纷纷问世享誉全国并走向世界,等等,诸多事例构成百年中国文化史上别开生面的崭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