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方面开发民间文艺资源,充分发挥其社会功能
李瑞环同志代表中央在给中国民协成立40周年的贺词中说:“民间文艺是我国各族人民劳动和智慧的结晶,她既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又在当代人民文化生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在调查采录进行民间文艺工作基本建设的同时,我省还在许多领域开发利用作为“多棱宝石”的民间文艺资源,使它在当代人民群众的经济文化生活中发挥积极作用,取得了一系列成果。在大力抢救民间文学遗产的同时,我们也热情扶植新生态的口头创作。由中国民协、省民协和襄樊市民协于1996年初举办的“金隆杯百字笑话大赛”,在全国范围内征集到短小精悍的笑话7000余篇,许多是脍炙人口的佳作。民众在爽朗欢快的笑声中嘲讽种种社会弊端,正表现出他们对涤荡污垢、建设文明美好生活的巨大决心与信心。
民间文学在文学创作事业中既独立发展,又彼此关联。我省王老黑长时期坚持不懈地学习民歌,创作出具有浓郁乡土韵味的《水味歌谣》;周濯街吸收融化中国古代神话传说,创作出《炎帝》《妈祖》《造字之神仓颉》《鬼中豪杰钟馗》《七仙女正传》等10多部通俗神话小说,他们的努力给文学创作增添了新光彩。李尔重的《文人文学与民间文学比较研究》,江云、韩致中主编的专题传说故事集《三国外传》,给民间文学与作家文学相互关系的研究提供了新的启示。
湖北的民间艺术多姿多彩,源远流长。武钢剪纸为剪纸艺术的推陈出新作出了榜样。1994年省剪纸协会成立后开展的一系列活动,产生了多方面的积极效应。剪纸及其他工艺美术作品多次在国内外获奖。一批“中国民间工艺美术家”的涌现,显示出这一领域巨大的开发潜力。
中国的壮丽山川和名胜古迹,都有优美生动的口头传说相伴而生。旅游业的兴起,使这部分口头创作获得新生,同时它又充实了旅游活动的人文内涵。《湖北旅游景观鉴赏辞典》(选录地方风物传说200余篇)《山川佳话》《三峡的传说》《武当山的传说》等书问世后深受读者欢迎,使古老的民间文学在现代经济文化活动中又焕发新的生机。
我省的武汉大学、华中师范大学、中南民族学院、湖北大学、湖北民族学院等高校,都有专职教师从事民间文学教学与科研,因而理论研究实力较强。除为本科生开设民间文学课程,并培养硕士研究生之外,也致力于民间文学研究。有关人员承担了国家、部委或本省多项课题,在民间文学理论研究方面取得可喜的成绩。我省民间文学优秀成果获得多项奖励,刘守华、王作栋、王老黑、周濯街、陈建宪各以其相应成果先后获湖北省文艺明星奖,刘守华主编的《民间文学导论》获全国高校优秀教材一等奖,所著《中国民间童话概说》《比较故事学》,获全国高校人文社科研究优秀成果二、三等奖,傅广典主持制作的专题片《伍家沟故事村》,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中国优秀文化电视片”奖,三个集成编辑部均获全国艺术科学规划领导小组文艺集成志书编纂成果一等奖,等等。
作为一个新兴文艺部门,我省民间文艺事业半个世纪中所取得的成就巨大辉煌,在全国位居前列。一颗颗埋藏地底的宝石破土而出,在全省、全国乃至世界范围内闪射光芒,这些成果的划时代意义不能不振奋人心!但是对民间文艺资源的多方面开发作用还刚刚起步,轻视民间文化的传统偏见在社会上还有很大影响。我们将以更大努力,来争取湖北民间文艺事业更美好的前景!
【注释】
[1]原载湖北省文联编著:《湖北文艺50年》,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1999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