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80年代,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历史跨入科学文化的春天,贾老更是以高龄之身焕发青春,投入全面恢复中国民协的各项活动之中。这时湖北省也组建了民协,我成为领导班子成员之一,由此有了同贾老直接交往的更多机会,所受的教益也就更多了。每次赴京向他谈及湖北的民间文艺工作,他对每一新的发现与进展,莫不为之欣喜赞叹,并兴致勃勃地寻根问底。从民歌村到谜语村等,请他题词,他都是有求必应,欣然命笔。如1998年6月给鄂西土家族《孙家香故事集》的题词:“孙家香婆婆是土家族的第一个故事家。善于临机应变,讲述富有教育意义的童话幻想故事及其他传说,大放异彩,她的学艺经历与‘讲经’也足以令人看到土家族的优良文化传统,可歌可贺!”这些题词并非随手信笔草成,都是在仔细阅读相关资料或倾听口述见闻之后才落笔,故能言简意赅,闪耀光彩。贾老这种热情扶持草根艺术的风范,给我们这班人以有力的启迪感染。

在这历史新时期中,贾老耗费时间精力最多的是组织编纂出版中国民间文学三套集成,他亲自担任了《中国歌谣集成》的主编。既要同中央和地方的政府文化部门打交道,解决开掘中国民间口头文学宝藏有关的种种实际问题,还要逐字逐句对地方卷本付印的原稿进行审读,提出修改定稿意见。本来这三部书由主编署名的总序是可以由专门班子写作再经主编审定的,而歌谣集成的总序却由贾老不辞辛劳亲自执笔写成,其中凝结了他有关中国歌谣的许多真知灼见。

《中国歌谣集成》湖北卷,是他劳神费力最多的一部书。初稿编成后,曾两次送审。第一次于1991年11月由贾老带四位歌谣专家前来武昌初审,贾老经过几天认真细致审读之后说:“湖北歌谣的特点与品种及其历史背景、地区分布,展现了楚文化特色,艺术水平较高,同时概述、类序、附录、注释分工明确,层次清楚,文字流畅多彩,初审通过之后,还有一部分案头工作,补定几项附录材料,做到齐清定文字统一工作,再送北京审定付印。”主编审定不但要求稿本达到总编委会制订的统一规格,往往还需就不同民族不同地域的民间文学特色进行研究,在编纂成书时作出蕴含学理的处置,如在湖北广泛流行一种“薅草锣鼓歌”,其内容达到包罗万象的地步,如果按传统的歌谣分类法将它们打散,就会淹没它的特色,因而最后就将它作为一个独立的小类排列在劳动歌中。在这个工作过程中,贾老还于2002年10月以90高龄前往湖北宜都的青林寺谜语村进行考察访问,并力荐将谜歌作为中国歌谣的一个独特品种编入集成省卷本之中。由于贾老作为主编的关心支持以及湖北歌谣卷编委会成员的辛劳付出,曾商定将湖北卷作为汉族第一部歌谣集成出版,并拟在湖北召开关于编纂歌谣集成的现场会,后因故未能实现。湖北歌谣卷本来成书最早,因印刷费的支付发生波折,以致书稿发排延误数年,直到2008年在国家启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程之后,经贾老的费力交涉,此书才列入三套集成的最后一批成果问世。这套民族民间文化集成志书的全套问世,被世人誉为“文化长城”,在构筑文化长城的宏大队伍中,既是“老延安”,又是资深民间文艺学家的贾老,以通达百岁高龄之身作出的宝贵奉献功垂千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