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树
刘先生的学术生涯长达60余年,对民间文学情有独钟的他,以执着勤奋、严谨务实、求真开拓、追求卓越的精神受到学术界的高度赞誉。
为了民间文学,即使遭遇不测,在生命危机之时,刘先生也不忘他的民间故事。2002年岁末,他在湘西山区参加完民间文学国际学术研讨会后,开始准备对当地的民间文学进行田野调研。不幸的是,返程途中遭遇车祸,造成3根肋骨断裂、1块金属片插入额头的重伤。
我们急忙赶赴医院,只见刘先生的脑袋和胸部缠满绷带,处于休克状态。医生事后告诉我们,如果不是抢救及时,恐怕性命难保。然而,当刘先生恢复意识后,问的第一件事却是调研的记录稿是否健在。
听到这句话,在场的人都流泪了。
刘先生当时已67岁了,在常人看来,大难不死就应该放弃一切,安度晚年,可他偏不,康复后仍一如既往地奔走于乡间田野,采集民间故事,忙碌于教学和科研。
中国民间故事丰富多彩、博大精深,然而我国民间故事研究还不够深入和系统。于是,刘先生暗下决心,与同人们一道加强研究,努力构建中国民间故事学体系。1985年,应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民间文学刊授大学之约,他撰写《故事学纲要》一书,其后经过修改充实,于1988年由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
《故事学纲要》是刘先生在对国内外故事学研究作全面考察的基础上,第一次对中国民间故事学理论体系进行的建构。
民间故事比较研究既包括国与国、民族与民族之间的故事异同之比较,也包括故事形态的历史演进之比较,它能在广阔的时空背景上,更深刻地揭示故事艺术的特点和规律。刘先生则在改革开放初期萌生、20世纪80年代倾力建构这一学术支点——比较故事学。
1986年,刘先生第一部运用比较方法研究民间故事的著作——《民间故事的比较研究》出版。这部论著拥有开阔的比较视野,既有具体的单一类型的比较,又有整体性的文化系统之间相近类型的民间故事的宏观比较。刘先生积极学习和借鉴西方人类学、民俗学及比较文学的方法与成果,对中国民间故事与日本、印度、阿拉伯等民族与地区的民间故事的影响或特色之异同性作了多侧面论析。
《中国民间童话概说》
《民间故事的比较研究》的原创意义在于学术视野的扩大与方法的突破,以及对此后建立比较故事学体系的奠基性贡献。
在比较文学领域,刘先生多年来持续进行宗教与民间文化关系的研究,这属于比较文学研究中的跨学科比较,其中道教与民间文学、佛教与民间文学的关系研究,他倾力更多。为探求道教文化和中国民间叙事的关联,他曾7次上武当山搜求以“张三丰传说”为主体的武当故事传说,经数年耕耘,终于撰写完成《道教与中国民间文学》一书,先于1991年在台北发行繁体字版,继而又于2008年在北京出版简体字增订本。这部著作后来获得了教育部高校人文社科优秀成果奖。
为探寻佛教对中国民间文学的深远影响,刘先生用几年时间通读《大藏经》,搜寻相关故事,并同中国活态民间故事进行细致比较,完成了专著《佛经故事与中国民间故事演变》,于2012年出版,随后获得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山花奖。
1995年,刘先生的《比较故事学》一书出版。他曾谈到,撰述此书旨在借鉴西方比较故事学的理论,建立有中国特色的比较故事学理论体系,促进中西方故事研究的相互交流和共同发展,通过民间故事这个窗口,探寻世界文化变迁的潜在律则与人类心灵深处的奥秘。
在当代比较文学的科学殿堂上,《比较故事学》以一种达观、开放的学术精神拓展了比较文学的研究方法与领域,通过富有说服力的多民族之间的民间故事比较研究,支持了中国比较文学界关于比较文学内涵的理论。此外,《比较故事学》吸取西方比较故事学理论,结合中国民间故事研究具体实际,为系统、科学地建构中国特色比较故事学理论体系做了新的拓展。为此,以乐黛云教授为代表的中国比较文学研究专家们认为:“新时期在比较故事学方面投入最多、成果最多、影响最大的,当推刘守华教授。”
中国民间故事史研究,是中国民间故事研究的基础性工作,是构建中国民间故事学的关键。为完善中国故事学体系,刘先生主动承担了国家重点课题——“中国民间故事史研究”。经过8年苦心探索,他的67万字学术巨著《中国民间故事史》于1999年正式出版。
《中国民间故事史》分别论述了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隋唐、宋元、明清及20世纪的中国民间故事,以及佛教、道教文化与中国民间故事的交融。在上下几千年的时空背景下,刘先生对浩繁的材料作了精细考察,对口头叙事文学的传承演变脉络作了宏观梳理。在进行历史构建的研究中,引录故事尽可能取自最佳版本,并将它们与现今存活的口头叙述形态进行比较对照,采取纵横交织、古今贯通的框架来立论。
《中国民间故事史》以历代具有代表性的故事文本为线索作断代的纵向演绎,以佛、道文化对故事的渗透影响为专题作横向剖析,译解和评述力求切合它们作为口头叙事作品在一定民俗文化环境中的真实含义,基本实现了对民间口头叙事传承本来风貌的复原。
在研究方法上,《中国民间故事史》在坚持历史唯物论和辩证唯物论的同时,将现代民间文艺学中常见的母题、类型研究法和历史地理比较研究法融会贯通,紧密联系故事构成演变的历史文化背景和传承者的文化心态,探求其实际的文化内涵及社会象征意义,注重发掘被形式所遮蔽着的民族文化底蕴。
《中国民间故事史》甫一出版,立即在学术界产生强烈反响。中国民间文学泰斗钟敬文先生称赞:“这一繁难的开创性工作,为后来者开辟了道路,作为系统研究中国民间故事史的第一部著作,它已经具有重要的开创意义。”中国故事学会主席姜彬先生认为,《中国民间故事史》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在民间文学研究上一部别开生面的著作,也是一部不可多见的宏构巨著,在我所接触到的作品中,这个著作就材料收集富厚、观点的新颖精辟和篇幅的巨大,此书可称第一,现在我们可以说,我们有了一部可以与世界名著相媲美的自己的学术著作”。《中国民间故事史》的出版标志着中国特色民间故事学理论体系的初步建成。日前,此书已被列入中华学术外译规划,将译成英文、日文在国外发行。
【注释】
[1]原载《光明日报》2019年1月21日“光明学人”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