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乡村机智人物的口碑[1]——《魏国贞的故事》序
这本《魏国贞的故事》是英年早逝的熊永留给我们的遗作。他生前任职于湖北公安县文联,多才多艺而又勤奋刻苦。一般读者对熊永这个名字不免感到陌生,可是当我们得知他就是《三峡,我的家乡》这首著名歌曲的词作者,对他就倍感亲切了。
在我们面前展开的这本《魏国贞的故事》是一本机智人物的故事集,属于采录整理的民间口头文学。它同样是熊永艺术才华和文化业绩的体现。公安县文联主席李寿和先生在跋中,怀着深厚情谊追忆了20年前他和熊永一起,在穷乡僻境的艰苦条件下采录整理这些故事的情景。熊永留下的《魏国贞小传》用热情洋溢的文字勾勒出了主人公栩栩如生的形象,我这里再从民间文学的角度,谈谈《魏国贞的故事》的特征和价值。
《魏国贞的故事》
《魏国贞小传》告诉我们,魏国贞是一个生活在清代乾隆至嘉庆年间、距今大约两百年的一个真实人物。他出身贫苦饱受人世艰辛,在长期流浪生活中增长智慧与见识,成为一个“爱憎分明、足智多谋、口才犀利、乐于帮助穷苦百姓、敢于打抱不平的好人”,从实地考察所得材料来看,当地有这么一个历史人物,那是真实可信的。可是这许许多多故事,并不全是他真实事迹的再现。有一些故事是对真人真事的提炼加工,还有一些则是人们将流行故事套在他的头上,是一种“张冠李戴”“真人假事”,主人公是一个“箭垛式”人物。比如《讲白话》这一篇,以“两头骗”来整治财主,就是一个不仅在中国还在其他国家流行的故事类型,通称为“无事生非”。在湖北沔阳的徐苟三故事、嘉鱼的吉二爹故事、汉阳的何三麻子故事、咸宁的陈二郎故事以及河南的庞振坤故事、贵州的甲金故事、浙江的徐文长故事等等之中,都有这一篇。甚至在阿拉伯的《一千零一夜》中,有一个叫白候图的奴隶,也干过这样的趣事。说法大同小异,属于同一故事类型,魏国贞故事中这样具有“流动性”可以随意移植的故事,可能要占三分之一。对集体创造,口耳相传的民间故事来说,这是它构成与传播的合理现象。正因为如此,所以我们不要把魏国贞故事完全作为历史真实来看待。故事真假各半,有很强的艺术虚构成分。至今还活在人们口头上的魏国贞是一个有其真实原型而被民众艺术化了的典型人物。民间文艺学用“机智人物故事”来称呼这类作品,主人公也被称为“机智人物”。
中华民族是一个历史文化悠久、智慧洋溢的民族。以某些历史人物为原型,再对他们的生平事迹给予夸张虚构而创造出来的机智人物形象,流光溢彩,备受民众喜爱。春秋战国时期的晏子,汉代的东方朔,明代的解缙、徐文长,清代的刘罗锅,少数民族的阿凡提、阿克登巴,等等,就是他们的代表。在“唯楚有才”的湖北,几乎每个地方都有当地民众喜爱的机智人物活跃在口头文学中,汇集起来有一百来人。公安的魏国贞就是其中的佼佼者。见义勇为、主持正义,用丰富的智慧和犀利的语言制服邪恶强横对手,以乐观幽默的胸怀,面对困苦人生,这是他和许多机智人物闪光思想性格相一致的艺术性。由于他的生活原型是湖区农民,以湖区的农耕生活与社会纠葛为素材来编织故事,他的形象又有其鲜明的个性特征。
中国的机智人物故事,虽然源远流长,而它们最为活跃的历史时期却是明清之际。我曾在一本书里写到,这类故事明显地反映出封建社会处于没落时期,腐朽、封建主义秩序的崩溃和被压迫阶级抗争意识的觉醒;渗透在故事中的喜剧风格,也带有新旧社会交替时期的烙印。可以说机智人物故事的繁荣,正是在近代社会历史土壤上开的一朵奇花。因而它有着巨大的社会价值与美学价值。
这类机智人物所生活的时代早已过去,可是处于现代社会中的人们对这类故事和人物的喜爱却有增无减。阿凡提、刘罗锅乃至东方朔走进我们今天的艺术天地,焕发出夺目的光彩。其中蕴含的文化奥秘耐人寻思:也许是由于人类经历了太多的血与火,便特别渴望用言语的机智,以“文斗”方式来制服邪恶伸张正义;也许是因为人们希望告别悲剧时代,便对这些充满喜剧性的故事情有独钟;也许是由于这些故事中饱含古人智慧,对更需要用智慧来排解种种人生难题的现代社会的人们显得格外亲切。在这种情势下,中国文联出版社将熊永的这本《魏国贞的故事》奉献给读者,我以为是很适宜的。这些故事都是熊永,还有署名“安文”的李寿和同志于20年前,在党和政府发动普查、开发民间文学的热潮推动下实地采录的;整理写定时有所加工,文笔流畅生动,具有较强的可读性。但故事中的人物生活在一百多年前的旧时代,在他们的机智行为中,常常混杂着说谎欺骗、情趣粗俗之处,相信今天的读者会采取分析眼光,作出合理取舍。
熊远桂先生专程来汉将熊永的这部遗作送到我手中,特撰这篇小序,作为对我省优秀民间文艺家熊永的纪念!
2000年3月
【注释】
[1]熊永搜集整理:《魏国贞的故事》,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