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夜送别[1]——刘德培老人丧礼追忆

雪夜送别 [1]——刘德培老人丧礼追忆

宜昌五峰著名的民间故事讲述家刘德培老汉,离开我们整整三年了。在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任教的我,当时正兼任湖北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有幸参加了他家乡——长乐坪珍珠山村为送别他举行的葬礼,种种情景至今仍历历在目。山乡居民和广大文化界对这位口头语言艺术大师的深切怀念与爱戴,萦绕在我的脑海难以泯灭。

刘守华率中日学者赴鄂西五峰县走访民间故事家刘德培(1993年3月)

刘德培老汉作为泥瓦匠于1976年来到湖北省五峰县城关给文化馆检瓦补漏,同文化馆干部王作栋相识结交。几年后,在改革开放大潮中,中国掀起普查民间文学,编纂民间文学“三套集成”的热潮,王作栋将刘德培口述的许多精彩故事采录整理陆续发表,获得民间文学界的一致好评,这颗埋藏在泥土中的闪亮珍珠终于破土而出。1983年他被湖北省文化部门授予“民间故事家”的光荣称号,1989年他的口述故事集《新笑府》由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1998年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命名的中国十位民间故事家当中,将他置于首位。随后又被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授予代表终身成就卓越的“山花奖”。听王作栋说,因刘老晚年的身体状况不佳,有时他完全不吃饭,就靠喝几杯白酒来维持生命活力。2000年12月13日下午,王作栋从宜昌市来电话告知,刘老已于当日上午不幸离开人世。省民协主席团当即决定,赶赴五峰参加刘德培丧礼,和乡亲们一道送刘老上山安息。

12月15日大清早,我们华中师大民间文学专业的七位师生以及省民协的两位副主席——李惠芳和傅广典一行十来人乘车出发,下午到达宜昌市和王作栋等会合后再驱车直闯珍珠山。刘德培家坐落在一个山坳里,不仅是汽车,就连自行车也很难直接通达。天已漆黑,伸手不见五指,我们跟着前面的带路人,从一个山口高一脚低一脚地摸索着往下走。走了几步,左脚踩空,我惊出一身冷汗,连忙抓住面前一棵小树,才没有滚下山坡。可是听到旁边“哎哟”一声,电视台的一位记者摔倒在山坡上。走下山坡穿过梯田里的小道,前面山坡上人声鼎沸,灯光通明的那户人家,就是刘老的家了。“省里的客人到了!”随着一阵吆喝,清脆的鞭炮声在山野爆响,我们心头一阵温热,快步爬上山坡进了他家。天上雪花飘扬,门前的场子被塑料大棚遮盖,涌动的人潮塞满了各个角落。

刘德培老人的灵柩就设在厅堂里,寿杆筒里插着88根银杆,标志着刘老88岁高龄。遗像两侧悬挂着一幅醒目挽联:“九旬国宝走南闯北弘扬国粹,百年人生说古道今流芳神州。”我在20世纪80年代之初和他相识,吸收他作为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在他生活困顿之际,我和中国社科院的祁连休研究员联名发起募捐求助,曾聘请他来华中师大课堂给大学生讲故事,也曾率领一批中国和日本的著名学者,乘坐越野吉普,连续14个小时,用一天时间从武汉赶到五峰山村对他进行采访。白发银须饱经风霜的脸庞和他爽朗的说笑声所构成的艺术境界,深深地铭刻在我的脑海中,在他以88岁高龄离开人世之际,有这么多爱听他“日白讲经”的人前来送别,可以想见他将会感到何等畅快!

按土家人的传统习俗,四方乡邻在他去世的当晚,就自发地聚集起来为他跳丧送行。今天是“正丧”的日子,自然会更为热闹。饭后,锣鼓震响,跳丧开始。鄂西土家族地区的跳丧,名扬中外,我是首次实地参与其中。开始是4人跳进场子,接着是6人、8人不等掺和进去。人们手舞足蹈,来回穿插,姿态灵活,富于变化,从“浪里捡柴”“美女梳头”到“七星贯斗”“犀牛望月”,还有“鹞子翻身”“凤凰展翅”等。打鼓师傅坐在一旁,一边挥手敲鼓一边放开嗓子喊歌,指挥着跳丧队伍的动作节拍。唱的多是古人古事,也穿插着一些即兴词句。一个歌师唱累了,立刻有一个歌师跳出来接手:“我来换,我来换,张郎上前接鲁班。”使得跳丧一浪高过一浪地持续下来。刘德培老人一辈子就喜欢和大伙儿一块儿干活、说笑,人们就以这样的方式送他去到另一世界。

我站在旁边看了一会,心头一热,禁不住也挤进场子中间跳了起来。那一伙人挤在一个小小的地盘里,一个个进退穿绕,行动自如,很少碰撞。我挤进去学着别人的样子跳,却总是免不了左碰右撞。室外风搅雪飞,我只跳了十来分钟就全身发热,额头冒汗。我从队伍里脱身出来,站在一旁歇气。这时,身着雪白孝服的少妇,立刻走上前来,双膝跪下,并托起一盘热水,请我擦汗。她是刘老的孙媳妇,原来这是土家人在丧礼中感谢每一位跳丧者的传统礼节。我一时禁不住热泪盈眶,当即将她扶起。接着再次挤进跳丧行列之中。大约跳到凌晨5时左右,鼓声越来越响,人们越跳越来劲,挤进跳丧队伍的人越来越多,屋子里已经施展不开了,大伙儿只好拥向门外场地,跳丧队伍一下子膨胀到四十余人。天色渐渐明亮起来,按这里的传统习俗,到了“送歌郎”,结束跳丧的时刻。可是人们意兴未尽,只好变通一下,请一班歌师傅在另一个房间里吹拉弹唱,用深沉悠远的调子“送歌郎”,场子里继续跳丧,直到大天明。这一夜,年近古稀的我通宵未眠,只在火堆旁坐下打了一会儿盹。数百名乡亲除上场者外,其他人都围坐在用蜂窝煤烧得通红透亮的几个火堆四周,心绪被跳丧的节奏和热流所激荡,沉浸在对刘德培老人的深切回忆之中。

早饭后,由县文联主席曾庆福主持,正式举行悼念仪式。在宣读的众多唁电中,从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中国民俗学会到中国社科院文学所和北京大学,从省文联到宜昌市、五峰县人民政府,都发来深切哀悼的唁电,充分表明这位身居山坳的口头文学家的巨大影响。宜昌市著名诗人刘不朽在唁电中写道:“民失国宝,山野哀恸;我失良师,江河遗恨!”道出了众人的哀痛心声。我代表湖北省文联和民间文学家协会致悼词,悼词中对刘德培老人传承民间文学数十年的文化功绩作了如下评述:

跳丧

他于1912年出生在湖北省五峰县杜家坳的一个贫苦农家,从少年时代开始即给人帮工,在湘鄂西地区10县境内辛苦劳作,饱尝人世艰辛。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又充分感受到翻身农民的喜悦,晚年得到当地党和政府的热情关怀。他跨越新旧两个时代,对本世纪中国的巨大历史变迁和鄂西的风土人情有着丰富而深刻的体验,从青年时代就开始讲故事、讲笑话、演皮影戏,一方面热情传承鄂西地区汉族、土家族的民间口头文学遗产,同时又积极主动地参与民间文艺的加工创作活动,将自己的生活体验,自身勤劳、质朴、乐观、幽默的品格与情趣融化到故事、笑话中去,使这些作品自成一格,充分发挥了民间文学在民众生活中的娱乐与教育功能。他不但喜欢讲故事,还精心琢磨讲故事的技巧,力争比他人讲得更精彩、更有趣、更动人。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刘德培老人在中国现已发现的上百位知名故事讲述家中,艺术成就是最为杰出的,称得上是一代口头语言艺术大师。这一成就不仅仅属于他个人,也代表着中国农民的艺术智慧,代表着中国民间口头文学的辉煌积累。我们深深感到,他的离去,不但是我省,也是中国民间文艺界的一大损失,为此我们不能不感到无比沉痛。

追悼仪式结束,办理丧事的“八大金刚”在喧天锣鼓声和亲人撕裂心肺的哭声中抬起灵柩,送到附近的一处山坡上安葬。迎着漫天飘洒的雪花,我置身在上千名乡亲的送殡行列里,似乎又聆听到刘德培老人口述的那些精彩故事和激起的一片欢笑……

2003年12月16日

【注释】

[1]原题《明珠耀山乡》,刊于2003年12月16日《宜昌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