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钱六姐到张代刀[1]——《钱六姐与贱三爷》序

从钱六姐到张代刀 [1]——《钱六姐与贱三爷》序

近几年来,随着我国社会主义文艺事业的大繁荣,民间文学园地也喜获丰收。许多被民众口头世代相传的优秀作品,被发掘出来以书面形式广泛传播,成为全国各族人民所喜爱的精神食粮。这本《钱六姐与贱三爷》就是以湖北省民间文艺研究会近几年来广泛采录的民间故事素材为基础,并受省民研会的委托,由黄永林同志选编的。它代表了湖北地区采录民间机智人物故事的新成果,值得说几句话向读者推荐。

在近几年的采风活动中,机智人物故事的大量涌现,大大出乎人们的意料。从已整理发表的故事来看,湖北地区机智人物形象的数量已达一百余人,故事在千篇以上。从省民研会1982年选编的《杜老幺》那本书里,读者已经认识了杜老幺、卢四运、陈细怪等一些机智人物形象。在这本故事集里,读者将遇到几个新的富有光彩的机智人物,他们是钱六姐、贱三爷、张十伢和张代刀。

《钱六姐与贱三爷》

钱六姐的故事流传于咸宁,咸宁县文化馆编印的《钱六姐的故事》,收入故事近60篇,本书选录38篇。钱六姐实有其人,据学者刘民深入调查研究结果,她本名钱梅窗,出身于一个三代官宦世家;生于明弘治己酉年(1489年),卒于明嘉靖甲辰年(1544年),只活了55岁。她兄弟姊妹众多,排行第六,故名六姐。家中为她选配一高门子弟,她不允从,自己用对诗方式,嫁与河南光山县举人李宗乾为妻。《钱氏宗谱》称她“七岁能诗,名与兄齐”,“生有奇才,诗词歌赋无不通晓”。宗谱上还保留着她的五首诗。晚年诗作中有“惭愧此身犹木叶,年年黄瘦怯西风”之句,感叹她无儿无女的孤独生活。劳动人民以她的真实事迹为基础,把她塑造成口头文学中的机智女性形象。她性格爽朗,才思敏捷,主要用吟诗联对的方式,嘲弄秀才的低能,讽刺乡绅的骄横,直到告状元、审状元,制伏称霸一方的权贵。夫妻逗乐、妯娌打趣也用诗对进行,使日常生活中洋溢着诗情画意。广西的刘三姐出口成歌,钱六姐则出口成诗。她是一个完全可以和刘三姐相媲美的成功的艺术典型。在重男轻女的黑暗封建社会里,口头文学家却以满腔热情塑造出这么一位才智超群宛如夜空星月的女性形象,四百余年来众口传诵至今,这实在是值得人们深思,也值得她家乡民众自豪的事!

贱三爷的故事流行于武汉地区,学者沈远义多年来热心搜求,已积累至近两百篇,这里选录48篇。贱三爷是一个绰号,他并无确切姓名,是人们用广泛概括的艺术手法塑造出来代表城镇下层社会劳动人民的艺术形象。关于贱三爷的来历,沈远义曾问过讲述这些故事的老人,老人回答道:“贱三爷有个怪脾气,越是有钱的他越不怕,越是当官的他越是骂,越是穷人他越肯帮,越狠的他越要跟他斗,穷人找他他就去,富人请也请不动他的大驾。这样,人家就说他生得贱。”“脾气怪”“生得贱”实际上是指他的思想性格违反旧时代的世俗潮流,离经叛道,不拘常格。他以从事剃头、修脚、搓背等职业为荣,敢于和富商大贾、地痞流氓以及县太爷作对。他既有文才,常以精妙的诗对胜过那些自命不凡的高人雅士;也会武艺,可以将那些在城镇横行霸道的爷们打得落花流水。他是一个集中概括了旧时代城镇劳动人民的叛逆精神、丰富智慧和理想愿望的艺术形象。我们长时期都以为城市里没有什么值得称道的民间文学,贱三爷故事不仅作为城镇机智人物故事而且还将作为城镇民间口头文学的代表作而受到民间文艺界的珍视。贱三爷的故事内容庞杂,形式多样,正是城市社会生活与文化生活复杂多样性的反映。

张十伢的故事流行于鄂南通城一带,他是乡村长工的艺术形象。他的故事于1956年由何中奇采录发表于《民间文学》之后,即引起了人们的注意,是民间文艺研究家所称道的中国民间文学中富有光彩的几个长工形象之一。近年通城县文化馆认真采掘这份宝贵口头文学遗产,编印了一册《张家十伢的故事》,收故事近百篇,本书选录37篇。在湖北和其他地方的机智人物故事中,长工、佃户的形象本来很常见。可是张十伢却是以纯粹的长工身份出现,被口头文学家塑造得性格最为完整、血肉最为丰满、在人们口头上最富有艺术生命力的一个。关于他的一系列故事,都是讲他做长工时,在日常生活和劳动中怎样捉弄财主,帮助穷朋友,长穷人志气,灭剥削阶级威风。他幽默机智而不显油滑,仍保持着农民憨厚朴实的本色。一个一个小故事饱含泥土气息,清新动人。张十伢据说也实有其人,生于通城爆竹岭,至今太平坳石山脚下的一个堆满石头的坟包,当地人们都把它看作是他的坟墓,由此路过,长怀敬意;传说他在娘肚子里呆了三年零六个月才下地,本是要跟一个新皇帝去当军师打天下的,可惜与他同时生下地的小皇帝因偶然事故不幸夭亡,“天子死了,他只好到处流浪,捉弄财主,帮助穷人”。这故事虽笼罩着一层神秘色彩,却也象征性表达了人民群众希望推出自己的代表人物参与改朝换代宏伟事业的大胆愿望。这种愿望常体现在民间口头文学中的机智人物身上,由此闪射出民主性与革命性的思想光芒。

松滋县流传的关于一个农村剃头匠张代刀的故事,由贾章俊搜集整理了三十余篇,这里选录的17篇是第一次发表。过去的农村剃头匠走乡串户,本是见多识广、极有风趣的人物。张代刀就是概括了这类匠人的生活情趣而创造出来的一个艺术形象。故事里讲述他怎样借剃头机会来捉弄嘲骂财主、狗腿,以别具一格的方式表现了劳动人民的机智和正义感,构思新颖巧妙,使人赞赏不已。他的故事目前采录到手的数量虽然不多,却把一个崭新的别有风采的艺术形象引进到了我们的民间文学园地,令人喜悦。

这些故事有什么价值呢?它们属于生活故事的一种,是由生活故事系列化而构成的。它们起源很早,可以说源远流长。春秋战国时期关于晏子的许多故事,就具备了我们现在所说的机智人物故事的基本特征。但它盛行于明清以来中国封建社会走向没落的历史文化环境中,以讲述主人公采用斗智方式来压倒形形色色封建势力代表人物为基本内容,由此赞颂劳动人民的勇敢机智、乐观幽默,嘲讽剥削阶级的卑劣愚蠢。它取材于现实生活,却构思精巧,妙趣横生,智慧洋溢,具有浓厚的喜剧性,因而脍炙人口,成为民间口头文学中深受群众喜爱的一种体裁。其艺术感染力接近于笑话,然而它更加充分地反映出近现代中国社会的阶级关系和社会矛盾,而且鲜明地表达出被压迫阶级的抗争情绪,其现实性和人民性都是很丰富的。即使在今天,我们也可以从主人公见义勇为和机智幽默的性格中获得有益的启示。《北京晚报》曾刊载“阿凡提故事新编”,最近《武汉晚报》也开辟了一个“贱三爷新传”的专栏,让这些为旧时代民众所喜爱的机智人物走进我们今天的社会,来主持正义、针砭时弊,可见其艺术生命力之长久。但口头流传的故事素材中也含有一些庸俗低级趣味,主人公有时竟用自己的小聪明去嘲弄弱者,以哄笑来冲淡悲苦人生,这自然是应该加以剔除的。

这本书里的材料一部分选自湖北省民间文艺研究会和湖北省群众艺术馆编印的《湖北省民间故事传说集》资料本,一部分选自县文化馆编印的故事集和民间文学爱好者的来稿。黄永林同志作了认真的选录与编排,有的在语言文字上作了适当加工校订。省民研会负责人江云同志对选编工作进行了认真指导。这份凝结着许多爱好民间文学的文化工作者心血的新成果,在通俗文学、民间文学的热潮中问世,我以为一定会受到读者的欢迎。

【注释】

[1]黄永林编选:《钱六姐与贱三爷》,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86年。钱六姐故事、贱三爷故事于2006年经审议后分别被列入湖北省和武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首批保护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