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庭湖水神信仰研究》序
《洞庭湖水神信仰研究》是李琳在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完成的博士学位论文,经反复打磨修饰,现在就要在湖南人民出版社问世了,我怀着十分喜悦之情写出这篇小序。
我在洞庭湖滨的水乡长大,烟波浩渺的洞庭湖一直留给我以壮阔神奇难以穷尽其底奥玄机的印象。因此我对李琳选取洞庭湖水神信仰这个课题作研究,一开始就怀有浓厚兴趣,并多次参与有关内容研讨。对她通过细心梳理地方文献资料,不辞辛劳进行实地考察,加上由表及里、由此及彼的分析综合所获得的结论,读来就备感亲切有得了。
本书最为鲜明的特色,首先是对洞庭湖繁复多样的水神信仰逐一作了细致深入的个案考察。楚人以“信鬼而好祀”著称,生活在神秘浩渺的洞庭湖区的民众更是如此。洞庭湖水神信仰形形色色而又杂乱无序,居民“见神就拜,过庙烧香”。作者细心体察当地乡风民俗,从中选取了有关湘妃、屈原、姜女、柳毅、杨泗等几位水神信仰作为个案考察的主体,以多学科交叉的立体式方法,既有运用文献记载对其源流的历史追溯,也有对口头传说与民俗信仰的活态考察。以对杨泗将军信仰为例,她从《中国的水神》和《长沙县志》等文献资料及田野考察中,得知杨泗本来出生于长沙,其斩孽龙传说是由江西道教的许真君斩蛟传说演化而来,却由江西法师将其肉身载入湖南立庙致使威灵显应。宋代农民起义领袖杨幺[1]在洞庭湖战死后,民众由追思杨么将其神化,“由于杨么与水神杨泗将军之间有诸多共同之处,于是民众逐渐将地方神杨么与斩孽龙的杨泗将军融合在了一起,因而杨泗菩萨成了洞庭湖区土生土长而又影响广泛的洞庭湖水神”。水神信仰和对农民起义英雄的崇拜合二为一,由此更凸显出湖南民间信仰的地方特色。
《洞庭湖水神信仰研究》
其次,本书并不满足于对这些洞庭湖水神信仰的单体解析,它更着力于这些散乱无序的水神信仰之整合评说。这里的整合并非将它们按历史地理序列作简单的排列组合,而是借用文化生态学理念与方法,将它们作为一个有机组合的整体,探求其在特定的自然与社会环境中的演变轨迹。主要表现在如下三方面,即神灵地域性特色的凸显与性别意识的淡化,信仰对象神圣性的减弱与世俗化特征的增强,以及在民俗事象中娱神成分的减弱与娱人成分的增益。在人类文明总的历史进程中,传统民间信仰的神圣性逐渐淡化,而世俗性和娱乐性以及地方化则不断增强,李琳通过自己细致深入的考察,生动有力地揭示出洞庭湖民间水神信仰的上述活态特征,给人以宝贵启示。
在解析洞庭湖水神信仰的地方化特征时,本书不仅注意到相关信仰民俗同洞庭湖地区自然风物的密切结合,还由表及里地捕捉到它饱含“悲情审美”的文化内涵。作者写道:“洞庭湖水神信仰的产生源于洞庭湖民众对生存的苦难意识与悲剧感受,并同时把这种悲剧感受上升为一种悲情的审美。湘妃、屈原与杨么作为洞庭湖水神的典型代表,其悲情故事在湖湘大地广泛流传并获得广大湖湘民众的心理认同,形成了具有湖湘审美特质的精神风范。悲情的审美在湖湘文化中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它不但表现了湖湘文化的深度,也是湖湘民众应对自然和社会挑战的一个精神标志。”多年来,一些学人常以中国文化中缺乏希腊艺术中的悲剧精神而引以为憾,李琳从洞庭湖水神信仰的整合研究中发掘其饱含悲情审美的深刻内涵,并由此同湖湘儿女古往今来在中华大地壮烈奉献的历史功绩相联系,这不能不说是本书中一项发人深思的新见地。
本书的另一鲜明特色是作者以开阔的视野,将洞庭湖的文化生态和自然生态融为一体进行考察,不仅从社会生活表层关注水神信仰的兴衰史,还涉及“日益萎缩的洞庭湖”“触目惊心的洞庭湖水污染”“岌岌可危的洞庭湖生态系统”等。对洞庭湖水神信仰的多彩民俗大力进行文化产业开发,自然是作者所期望的。更可贵的是,作者以饱蘸热泪的“洞庭湖之忧”的浓墨,写下最后一节文字:“感恩与崇敬——水神信仰与洞庭湖人文和谐”,激情呼吁“现代社会更需要找回对水的感恩与崇敬”,“惜水护水,生态治水,重构洞庭湖人水和谐”。这样,本书就从对洞庭湖水神信仰的表层研究,进到深入开掘人们对水的珍惜与尊崇;由对于过往史迹静态追忆,进到对当代乃至未来洞庭湖自然生态的积极保护,从而建构人水和谐的美好境界了。作为学术论文,本文的语言文字风格以平易质朴取胜,可是仔细读来,却不能不为作者洋溢于字里行间的热爱洞庭湖、关切家乡父老乡亲命运的浓烈情绪所感染。有理有据的严谨论述中,还融合着某些散文诗的抒情韵味,从而更增强了它对读者的说服感染力。
本书在方法运用上,以多学科方法的交叉运用为特色。除吸取民俗学、民间文艺学、文化人类学、文化生态学方法及相关成果来充实本体论述之外,还十分注重比较方法的运用。中国民俗学和民间文艺学泰斗钟敬文先生晚年曾给笔者所撰《比较故事学》一书题词:“比较方法是现代科学研究手段之一,只要善于运用,就能奏效立功。”李琳在本书中,将洞庭湖水神信仰同希腊海神信仰,以及同中国长江、黄河流域的水神信仰所作的比较就颇有见地,如将湘妃和妈祖作比较时,认为湘妃传说与显灵故事“都是在彰灵帝王后妃高人一等的聪明才智与作为水神的威力”,故普通老百姓敬而远之。而海神妈祖则是远古时代母亲神崇拜的遗留,以母亲对儿女无私的爱为其文化基因,加之随着海运的发展及华人足迹遍于异国他乡,于是妈祖就成为与沿海地区平民百姓亲密无间救苦救难的偶像了。以多学科方法交叉运用对丰厚资料进行概括提炼推出相关结论,成为本书受人称道的重要特色。
中国的民间神灵信仰林林总总,从天空、山岳直到水府、幽冥,在种种超人间的神奇构想中曲折地透示出人间世相的千姿百态和民族心理的美妙幽深。至于洞庭湖水神信仰在中国总体的民间信仰和传统文化格局中究竟处于怎样的位置,同民间信仰的其他方面究竟有着怎样的关联等问题,作者意犹未尽,在结语中表示要在今后学术研究中作进一步拓展。这自然也是笔者和众多同仁的期待。
2012年国庆于桂子山
【注释】
[1]杨幺,又作杨么,南宋义军首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