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
2025年09月26日
四
还有一种难忘的民俗事相是“瘫棚”。过去在乡村里可以见到各式各样的残疾人,有的双眼失明或四肢残疾,却还可以由孩子牵着或拄着拐杖沿门讨乞,在我们家,祖母和母亲都是满怀着同情心,按照他们的需要,或给一碗饭,或给一茶盅米给以打发。还有一些肢体瘫痪者自己不能走动又孤苦无依,就由亲朋乡邻给他搭制一个既能遮风避雨又能灵活活动的木板小屋(如同一个大轿子),放在村里居中的空闲场子上,让他有一个安身之所,俗称“瘫棚”。每天早晚,村里挨家挨户给他送饭供养。等到每户都轮到了,大约十天半月之后,再由这个村里的人将瘫棚抬到下一村安置。我童年时至少见到两三个这样的瘫棚。这样的残疾人多为孤苦老人,他们见识较广又怀着感激之心,虽不能走动,却很乐于同人们交往谈心,于是这里成了孩子们活动的中心,不乏欢声笑语。瘫痪卧床又孤苦无依,沦落到去坐瘫棚,自然是悲惨不过的事,而在我的印象中,乡亲们对这样“吃百家饭”的互助互济活动却十分理解和支持,也许是因为沔阳这块地方“十年九不收”,常遭水灾的亲身感受,养成了人们深厚的同情心和人道主义胸怀吧。半个世纪过去了,我们现在社会上对残疾人的多方照顾自然是旧时代难以比拟的,可是忆及几十年前人们用“百家饭”来照料孤残者的优良传统,内心里仍不禁涌动起对家乡父老博大慈爱胸怀的敬佩之情,仿佛它是暗夜中一盏不息的明灯!
【注释】
[1]原载《沔州风》2011年4月创刊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