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节日习俗与鬼神信仰[1]——乐其麟编著《中国传统节日择吉大通书》序

传统节日习俗与鬼神信仰 [1]——乐其麟编著《中国传统节日择吉大通书》序

乐其麟的《中国传统节日择吉大通书》一书即将由气象出版社出版,我作为一个民俗文化研究者,读来被它所深深地吸引。

这是一本关于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的新著。讲节日知识的书在市面上并不稀罕,本书却有它新颖独到之处。试看它的一些章节标题:“神荼郁垒善打鬼,黄帝授命守大门”,“月下迎得紫姑出,农家妇女问祸福”,“东方朔巧设骗局,元宵女喜会双亲”,“牛郎织女鹊桥会,七夕乞巧赛聪明”,这些都是同节日相关的民间传说,作者采取章回体小说的写法把它们生

《中国传统节日择吉大通书》动有趣地叙述出来,作为节日文化的一个侧面,不能不使读者受到吸引。不仅如此,书中还写到节日的起源和演变、节日的信仰与禁忌、节日的饮食习俗以及相关的人生礼仪、诗文游艺等等,对民间节日文化进行了多侧面、全方位的展示。加上作者在江汉平原农村长大,而那里是节日习俗十分丰富多彩的地方,书中所描述的内容许多是他自己的亲身体验,因而带给读者一种身临其境的感受,笔下感情洋溢,兼有抒情散文的韵味。

还有一点值得提起的,就是作者于1978—1982年在华中师范大学中文系读书时,就喜爱祖国传统文化与民俗学,并以研究江汉平原民间文学作为自己毕业论文的选题,成文后发表于《荆州师专学报》上。毕业后在从事法院司法及至后来的语文教学工作中,依然以此作为自己坚持不懈的一项业余爱好,曾发表过有关《荆楚岁时记》的学术论文及其他文章。本书的写作,虽然参考和借鉴了多种古今文献资料,但从总体上来说是他十几年来在这一领域长期积累的知识学问的综合反映,其质量不是那种临时拼凑而成的读物所能相比拟的。可以说,本书兼有文学性、知识性和实用性的特点,且叙说有理有据,显示出相当的学术性。

下面想就如何对待节日文化中的鬼神信仰问题说一点意见。中国的民间传统节日,许多都和鬼神信仰有关。鬼神观念在原始宗教时代即已开始形成,随后经佛教、道教的吸收和推演而流行于世。直至今日,崇信鬼神仍是中国宗教信仰的内容之一,而且广泛渗透于世俗文化之中。许多商家供奉财神,以求财运亨通就是一个常见例子。按流行说法,“人死为鬼”,即人死后灵魂不灭,仍然生活于另一个幽冥世界。平时与人隔绝,在某些节日某些特殊时刻,又可与人沟通,这就是所谓“鬼”。至于“神”,有的是由对天地日月山水石树等自然物崇拜演化而成的,如天帝、雷神、土地、山神、龙王之类;有的是历史上的圣贤英杰死后被人们尊崇为神,如文武两圣人——孔子和关公,门神秦叔宝和尉迟恭;有的是宗教人物死后被神化,如张天师的历史原型即道教创始人张道陵,如来佛的历史原型即佛祖释迦牟尼等。现代科学知识已经证明,宇宙间并不存在神秘的鬼神世界;即使有些现象属于未知领域,用现有的知识还不能完全作出科学的解释(例如宇宙起源),也不能由此臆测有这样一个鬼神世界存在。关于鬼神世界以及鬼神能左右人们凶吉祸福的种种说法,其实都是人们臆造的幻影,一种观念,一种想象;然而鬼神世界的构造又并非空穴来风,凭空杜撰,而是复杂的自然与社会现实以及人类精神生活的曲折投影。总之,鬼神作为一种历史形成影响深远的文化现象,其文化内涵复杂深邃,社会价值也具有两重性,因而需要以科学的态度加以分析和对待。

对于鬼神迷信,我们自然要加以反对。所谓迷信就是对鬼神存在信以为真,并相信鬼神可以支配自己的凶吉祸福,以虔诚心理祈求鬼神赐福消灾。天旱向龙王爷求雨,未能生育向送子娘娘求子,患病不去请医生诊治却请巫师来捉鬼降妖,这些可笑可悲的事例在旧时代俯拾即是,成为中国历史黑暗惨痛的一页。随着历史的进步,人们科学文化素质的提高,鬼神迷信的影响正日益消退。现在值得注意的是,有些江湖骗子为了骗取他人钱财而推行鬼神迷信活动,制造出不少社会悲剧。其实他们自己并不真的相信鬼神存在,正如那些丧心病狂的大毒贩自己并不吸毒一样。

至于传统节日民俗活动及口头文学中所遗留的鬼神形象,其含义大多已发生变化。过大年时在家里祭拜祖先,清明时节到坟头去祭奠亲人,办丧事时祝愿死者“地下安息”或“驾鹤西游”,只不过是借此来表达对亡故亲人的思念之情。商家角落里摆一尊财神爷的塑像,平常人家用福禄寿三星或者八仙画像作为中堂装饰,则寄托着人们对吉祥平安的期盼。这些都不能简单地说成是迷信鬼神。至于用诙谐幽默的语言讲述钟馗捉鬼、八仙过海、七仙女下凡等故事,那更是将鬼神作为一种具象化的艺术材料来使用以驰骋艺术想象,就越发不应当同鬼神迷信相混淆了。还有,融化在现代口语中的“不怕鬼”“用兵如神”“料事如神”“神来之笔”“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等,它们已具备全新的涵义,和鬼神迷信更沾不上边了。总之,在历史文化的巨大变迁中,传统的鬼神观念和鬼神信仰也在演变,当它由宗教信仰层面进入社会民俗层面和文艺层面时,其文化内涵与社会功能都有了改变,我们应本着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方法加以具体分析,避免用简单粗暴的态度来对待。此书叙说有关节日民俗时涉及鬼神,它所表现出来的显然是今人的文化眼光和艺术趣味,相信置身在科学昌明的现代社会的读者能够领略这种趣味,而不会由此陷入误区。

节日文化是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四时八节的传统节日习俗,是集中展现中华文化特质的一个大窗口。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节日陋俗会被淘汰,而有益于人们身心健康和民族兴旺的优良节日习俗则会保持下来并在现代经济文化背景上得到相应发展。我们关注节日民俗文化的目的就是为了移风易俗,振兴中华!

2000年5月

【注释】

[1]乐其麟编著:《中国传统节日择吉大通书》,北京:气象出版社,2001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