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民间文艺事业的起飞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间文艺事业的起飞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和平环境为大规模、集体性的民间文艺搜集与研究提供了基础条件,在百废俱兴、百业待举的形势下,民间文艺成为最早受到党和政府重视的文化事业之一。

毛泽东发表于1942年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确定了党对文艺工作的基本方针,对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文化建设和文艺运动产生了深远影响。《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从文艺面向工农大众的指导方针出发,大力倡导学习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民间文艺,使当时解放区的文艺与中国民间文艺传统保持了密切的血肉关系。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人民大众成为国家主人翁之后,民间文艺事业受到前所未有的尊重并呈现出一片兴旺景象,就是理所当然的了。

1950年3月,由郭沫若任理事长、老舍和钟敬文任副理事长的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在北京成立(1987年5月更名为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原是一个独立的学术团体,从1956年起加入中国文联,成为文联所属众多文艺家协会之一,积极开展了一系列民间文艺资料的搜集和研究工作。

1958年3月,毛泽东在中共八大二次会议成都会议上谈到收集民歌时指出:“我看中国诗的出路恐怕是两条:第一条是民歌,第二条是古典,这两面都提倡学习,结果要产生一个新诗。现在的新诗不成型,不引人注意,谁去读那个新诗。将来我看古典同民歌这两个东西结婚,产生第三个东西。形式是民族的形式,内容应该是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的对立统一。”毛泽东对民歌的多次强调在文艺界得到了热烈响应。当年7月,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制定了“全面搜集,重点整理,加强研究,大力推广”的工作方针,采录和研究民间文学的工作以空前的规模展开,成为当时的一股文化热潮。

在毛泽东的号召下,“大跃进”新民歌运动很快席卷全国。虽然它已成为昙花一现的历史陈迹,但在这两三年间,采录民间文学,尤其是在云南、贵州等少数民族地区采录民间文学获得的丰硕成果,以及在培养民间文艺学新秀上所取得的突出成绩,都不应被低估。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十七年间,尽管有起伏曲折,但总的来看,我国的民间文艺事业获得了十分可喜的进展。截至“文革”前夕,共出版民间文学集2400多种,还编印了大量具有科学价值的内部资料。一系列民间文学的精美之作,如《中国民间故事选》《义和团故事》《阿凡提故事》《阿诗玛》《召树屯》,等等,以及1955年创刊的《民间文学》杂志,一直深受读者喜爱。吸取民间文学素材创作的长诗《百鸟衣》、歌剧《刘三姐》、戏曲《白蛇传》等,均成为脍炙人口的佳作。这一时期,劳动人民的艺术创造才能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列入国家新兴文化学术事业行列的民间文艺有了一个良好的开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