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与《中国民间文学集成》工作的感悟

三、参与《中国民间文学集成》工作的感悟

孙:请您谈一谈参与编纂“中国民间文学三套集成”的具体情况吧。

刘:好的。我非常感谢中国民协给我潜心发展专业的历史机遇。民间文学集成这一宏大文化工程,是由文化部、国家民委和中国民协三家合作完成的,被誉为“民族文化长城”,我被推举为总编委会中的湖北委员,又分工担任《中国民间故事集成·湖北卷》的副主编。除参与部分编选工作及合作撰写前言之外,还赴京参加了湖北卷的终审活动,听取《中国民间故事集成》总主编钟敬文先生的终审意见,他以近百岁的高龄之身,滔滔不绝地讲了一个多小时。钟老从初稿中抽出一些篇目来讨论,看起来具体而细微,却又常常从学理上给人以深入阐发,给我们以有益启示。我边听边记,写下好几页,回来后认真修订,于1999年9月顺利出版。

中国“民间文学三套集成”这部巨著虽是由三家合作完成,而这全国一盘棋却是由党和政府的文化部门来具体操持。“五四”以来成长、积累、汇聚在中国民协这个学术殿堂的几代民间文艺学家,均全力以赴投身其中,钟敬文、贾芝和马学良分别担任《中国民间故事集成》《中国歌谣集成》和《中国谚语集成》的总主编,统率三路大军,终于以30年的艰辛劳作完成了这项伟大的文化长城工程。我以自己的切身感受写成长篇评论《中国民间故事集成的特色与价值》,于2010年第2期《北京师范大学学报》刊出后,全文转载于《新华文摘》2010年第15期,着重表达了对世纪老人钟敬文先生的功德颂赞。

孙:是的,这项宏伟的文化工程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一批杰出人才奉献智慧与心血,让我们得以在改革开放之后,以最大规模、最基层的数万人的中国民间文艺队伍,完成了新时期快速变迁和消失的民族民间文艺宝贵遗产的调查与整理,至2009年全套集成出版时总字数达到4.5亿。今天,我们回首这段历史,特别需要礼敬前辈们这种参与文化建设的主人翁精神。

刘:这里我也想讲一下自己担任中国民协分支机构湖北省民协负责人的基本情况。我和湖北省民协以开拓精神普查调研、积极开发民间文艺新花,在编纂“民间文学三套集成”时,发现、记录和开发了湖北省民间文艺领域最有代表性的“三家三村”。“三家”是指故事家刘德培、刘德方和女故事家孙家香。“三村”是指丹江口市的伍家沟故事村、吕家河民歌村和宜都市的青林寺谜语村。我将“三家三村”引进华中师范大学民间文学专业的教学与科研活动之中,使其焕发新的气象。在此过程中,曾得到中国民协的鼎力支持,钟敬文、贾芝两位先生欣然给《伍家沟故事集》《孙家香故事集》《青林寺谜语集》题词点赞。贾芝先生还亲赴鄂西山村青林寺参观访问,刘锡诚先生也深入鄂西北武当山下的伍家沟村听村民讲故事、唱民歌,使这些山野奇花在当代中国文苑中得以显露它们的奇光异彩。

我作为来自洪湖地区被民间文学所吸引而于20世纪50年代跨进民间文艺学领域的小青年,耕耘至今已成为白发老人,在中国民协中,由普通会员到总会理事和分会主席,以及中国故事学会副主席,由相关刊物的热心读者到重要撰稿人,可以说中国民协已成为自己的学术家园,相关负责人、刊物编辑和工作人员已成为我的良师益友,这也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新中国文化学术的璀璨光芒,不能不使我深感自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