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百年探索的中国民间文学已形成了自己的民族特色。这一特色可以大体概括为:立足于中国民间文学的丰富文献积累和新开掘的大量鲜活资料的基础之上进行理论探索;在研究工作中坚持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论和辩证唯物论的基本精神,兼容中国传统治学方法和国外现代人文学科的成果。体现这一特色的原创性成果日渐增多。研究工作的着重点在深入探求中国各族民间文学在广大时空背景上生存演进的轨迹,科学阐释中国民间文学在民族文化、人类文化史上的重要价值及其现代意义。这一独特贡献是其他人文学科所无法取代的。中国民间文艺学存在的不足,主要表现在:在广泛扩展研究领域并取得数量众多的学术成果的情况下,尚缺少在厚重历史文化背景下,对中国民间文学作深刻有力理论概括的巨著;在倡导从多侧面运用多学科方法研究民间文学的同时,未能凸显民间文艺学作为一门以民众口头语言艺术为研究对象,拥有自己理论和方法体系的独立学科的品格。

现在,规模宏大的《中国民间文学集成》已接近完成,我们可以说正处在“后集成时代”。这时,一方面有“民间文学事业向何处去”之类的问题困扰着我们,而另一方面它所提供的厚实研究基础,使中国民间文艺学获得了新的发展机遇。在此,我主张:加强民间文艺学向综合性、独创性方向迈进的步伐,如以三套集成为主体,再辅之以古典文献和田野考察资料,编撰新的中国民间文学史、民间艺术史和民间文艺学原理,以及中国神话学、史诗学、歌谣学、故事学、谚语学等,清理和选编“五四”以来的中国民间文艺学论著,还要补译外国现代民间文艺学代表作,举办民间文艺学高层次理论研讨会,等等。我们应该在全国推进抢救中国民间文化遗产工程的同时,抓紧时机推进中国民间文艺学的学科建设,使散漫疲软的研究状况有一个大的转变。

在经济文化迅猛发展的21世纪,中国各族民间文学的优秀之作将会更加受到人们的珍爱,以多种形态在社会文化生活中发挥它的积极效用,各地为发展旅游经济文化事业对开发民间文化资源的巨大热情,以及我国政府即将制定有关民间传统文化保护法规的宏伟举措,将使中国民间文学事业获得又一次大发展的机遇。民间文艺学在人文学科中将会为更多人所关注。与此同时,国际学人对中国民间文学的研究兴趣也将日益增强,以此作为审视中华文化的重要窗口。中国各族民间文学是民族文化根基最为深厚,而开发又较晚的一片沃土,其开发与研究的美好前景,必将吸引一代又一代学人投身其中耕耘不息!

【注释】

[1]原载加拿大出版的《文化中国》2001年4月第6卷第4期,后作补充改写,刊于《湖北民族学院学报》2004年第1期。

[2]陈益源:《台湾民间文学采录》,台北:里仁书局,1999年。

[3]毕兹:《把民间文化的价值发掘出来》,《民间文化》2001年第12期。

[4][美]洪长泰:《到民间去》,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3年。

[5][苏]索科洛娃等:《苏联民间文艺学40年》,北京:科学出版社,1959年。

[6]李扬:《中国民间故事形态研究》,汕头:汕头大学出版社,1996年。

[7]这些文章主要有李亦园:《民间文学的人类学研究》,《民族艺术》1998年第3期;[美]理查德·鲍曼:《对表演的设定》,《民族文学研究》2000年增刊;[美]罗斯玛丽·列维·朱姆沃尔特:《口头传承研究方法纵谈》,《民族文学研究》2000年增刊;周福岩:《表演理论与民间故事研究》,《鞍山师范学院学报》2001年第3期。

[8]周福岩:《表演理论与民间故事研究》,《鞍山师范学院学报》2001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