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华早编著《中国民俗文化欣赏》序[1]
2005年以来,在中国的社会文化事业中,正强劲实施一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程,它不但充斥各类新闻媒体,也成为千家万户常议的话题。物质形态的文化遗产,如吸引人们旅游观赏的形形色色的文物,是我们所熟知的。至于所谓“非物质文化遗产”,则是中国于2004年加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制定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之后引进的一个新概念,所指是“各族人民世代相传并视为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以及与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实物和场所”。我们把它细分为10类,即民间文学、民间音乐、民间舞蹈、传统戏剧、曲艺、杂技与竞技、民间美术、传统手工技艺、传统医药、民俗。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出于对民间文化的重视,1950年就着手组建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并开展含民间文学、民间工艺美术和各项民间表演艺术在内的民间文艺的采录研究工作,获得丰硕成果。我们现在所谓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涵盖了民间生活文化的方方面面,而我们所熟知的民间文艺则占了半壁江山。这一文化工程实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年来民间文艺事业的持续与大力推进。
《中国民俗文化欣赏》
文化遗产保护问题在近几年之所以显得格外迫切,主要是由于全球化趋势和现代化进程的加快所带来的文化生态的急剧变化,正如一位文化部长所报告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受到现代生活方式的冲击,一些依靠口传身授予以传承的文化遗产不断消失,许多传统技艺面临人亡艺绝的危险,大量具有历史、文学艺术、科学价值的珍贵实物遭到毁弃。”众多学人更是痛切陈词:“文化遗产和自然生态一样,都是一次性的,一旦毁灭,无法生还,我们焦虑,在乡村城市化、城市趋同化的演进中,我们祖先留下的千姿百态的城市文化和历经千万年的乡土艺术、民俗器物,将会所剩无几。”中国各族人民创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丰富多彩,可以说举世闻名;可是另一方面,这份宝贵文化遗产所遭遇到的摧残毁弃也达到了无以复加的严重程度。这样,对之加以保护传承,就显得十分迫切了。
所谓非物质文化遗产,究其紧密伴随民众日常生活而言就是一种民间生活文化;究其深邃的文化内涵而言又是一种民族文化基因,文化部部长说它是民族的精神植被和灵魂根脉,是十分恰当的。唱民歌、讲故事、演戏、说书是文化,民众的衣食住行、婚丧嫁娶、节日习俗等等也包含着地方与民族文化的宝贵积累,它们不只是给一代人而是给世代子孙以雨露般的精神滋养。缺少了它,即使吃饱穿暖,也说不上生活的充实与幸福。从破坏旧世界到建设新世界,从保护物质文化遗产到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从追求物质生活的温饱到享受丰富多样的文化滋润,这正是人类文明一步一步向前迈进的标志。
按“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方针所强劲实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程近几年来已取得显著成绩。全国人大已于2011年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从2006年起,在普查基础上经过地方申报和专家评审,分三批按层级建立保护名录,列入国家级名录的非遗代表作共1218项,其中湖北占105项。湖北省列入三批省级名录的非遗代表作共260项,它们代表了荆楚文化的精粹,闪耀着荆楚文化的光辉。其实各个地方蕴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精品还有许多,现在初选列入保护名录的只是一部分。在这一工程的持续进展中,还将不断有新的发现。
将普查所得非遗代表性项目列入地方和国家名录,只是保护工程的第一步。我们的保护方针是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简言之,就是活态保护,活水养活鱼,鼓励支持相关传承人面向大众,让这些项目一如既往地活在百姓日常生活中为人们所享用,融合在现代经济文化发展进程中而生生不息。
青少年是国家民族的未来,面向青少年来保护传承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因此《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第四章第34条明文规定:“学校应当按照国务院教育主管部门的规定,开展相关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湖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条例》第三章第四十条对此作了更为具体的规定:“教育主管部门和中小学校应当将具有本地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编入地方教材,纳入素质教育内容,开展相关教育活动,提高青少年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意识。”程华早编纂的《中国民间文学欣赏》和《中国民俗文化欣赏》这两本教材,就是将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程的相关成果引入中学文科教学的可贵尝试。他曾就读于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钟情于民间文学和民俗学专业课程的学习,几年来积极探索在中学语文课教学中引进民间文学和民俗学知识,并试编了这两本补充教材在校内使用并收到良好效果。当地教育部门和校方也给予大力支持。我作为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民间文学专业的一位八旬老人对此深为赞许。我以为这两册书作为中学补充教材使用,既可以使我们基础教育中的语文课的内容和形式更加生动活泼,对学生更富于吸引力,更可以按国家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精神,加强对青少年的人文素质教育,使其成为具有现代文明素质的一代新人。但须指出,非物质文化遗产本是植根于地方和民族土壤之中的生活文化,因而使用本书时应自编乡土教材作为补充,尽可能联系当地的非遗项目吸引学生参与其中,活学活用。我相信,这样的教学活动,不仅对学校的教学改革有好处,还将促进地方文化建设的繁荣。是为序。
2014年6月25日
【注释】
[1]程华早编著:《中国民俗文化欣赏》,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1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