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语

结语

中国现代民间文艺学的构建本来有着“文艺的”与“学术的”两个目的,这两条腿随时代的变迁常有畸重畸轻之别。但这项文化学术事业总是和中国各族人民的历史命运息息相关。正是对下层民众悲苦境遇和抗争情绪的关切,才有“五四”时期《歌谣周刊》的问世和早期民间文艺学的发轫。人民大众的当家作主,带来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间文艺事业的繁荣兴旺。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中华民族向伟大复兴之路迈进,才有了编纂民间文学集成和抢救保护民间传统文化这类宏大文化工程的实施,使中华民族的灵魂根脉得以存续,民族文化传统得以传承弘扬。“非遗”保护工程的有力实施,使中国的民间文艺事业展现出辉煌前景。但在中国社会急速转型,受现代工业、商业文明及多元文化强力冲击下,怎样求得民间传统文化的科学保护与传承更新,尚须作深入探索。作为一门现代人文学科的民间文艺学的理论建设,更需付出艰苦努力方能收获丰硕成果。一辈子献身于中国民间文艺事业的钟敬文先生曾给我题词:“吾侪肩负千秋业,不愧前人庇后人!”他对这项人民文化事业的强烈责任感与奉献精神,将激励我们更加奋力地推进这一事业。

【注释】

[1]原载《民间文化论坛》2009年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