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家本医集》简介
《郑家本医集》这本书是由.陈代斌,罗红柳,郑丽主编创作的,《郑家本医集》共有280章节
1
编审委员会
编审单位:重庆三峡医药高等专科学校 重庆三峡中心医院 学术顾问:郑邦本 郑家本 王光富 主任委员:陈地龙 张先祥 副主任委员:牟华明 谭 工 主 ...
2
序一
1994年2月28日,《中国中医药报》头版刊登了《“郑氏三杰”同登领奖台》,一下子就吸引了我的眼球,这郑氏三人是谁?仔细一看,喜出望外,原来是我多年的老友郑惠伯...
3
序二
“岐黄风华清韵远,五代业医济人多。” 郑氏中医世家悬壶始于清道光年间,郑氏一脉青囊相传,名医辈出,名驰川渝。祖师爷钦安先生为清末蜀中名医,著名伤寒学家,著有《医...
4
前言
长江三峡风光秀丽,人文底蕴深厚。在这片钟灵毓秀的土地上,曾涌现出一大批术有专攻、学养深厚的名医大家。诸如医文俱佳、著述等身的万县籍的全国名医王文选;开县桑孝知、...
5
目录
编审委员会 序一 序二 前言 郑家本小传 第一篇 学术渊源及学术思想 读书崇尚领悟 经典指点思路 吸取三代精髓 弘扬家学渊源 理论指导实践 辨证关键在脏腑 病理...
6
郑家本小传
郑家本,男,汉族,生于1941年,重庆市奉节县人,主任中医师、重庆市名中医、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他历任重庆市人大代表,万县市人大代表,奉节县政协第五至十...
7
第一篇 学术渊源及学术思想
篇首语 在我国历史长河中,曾涌现出许多著名的中医药学大家,因为他们的努力和创造,才有力地推动了中医药学的发展。搜集整理和研究名老中医成功的经验,既是历史赋予我辈...
8
读书崇尚领悟 经典指点思路
家本先生12岁开始读《药性赋》《汤头歌诀》《濒湖脉学》等中医入门书籍,14岁随伯父学文习医,16岁开始跟随伯父临床学习,20岁再拜川东名医冉玉璋(其伯父同窗学友...
9
吸取三代精髓 弘扬家学渊源
郑氏中医世家,悬壶济世百年,家学源远流长。其祖师爷郑钦安(家本先生之曾祖)是著名伤寒学家;师爷郑仲宾(家本先生之祖父)师从于钦安先生,“夔门郑氏温病流派”奠基人...
10
理论指导实践 辨证关键在脏腑
中医学在数千年人类与疾病做斗争的医疗实践中,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根据各种疾病的规律,逐步形成了八纲、脏腑、经络、六经、气血津液、卫气营血、三焦等丰富多彩的辨证方...
11
病理症状互参 辨证与辨病结合
辨证论治是中医的精华之一,是中医认识疾病的基本原则。有人说:“治病难,难在识病。”此语毫不夸张,正好说明辨识疾病的重要性。朱肱在《南阳活人书》中说:“因名识病,...
12
第二篇 医理心悟
篇首语 大凡天资聪慧之人,其思维必多敏锐。正如明初大学士宋濂(字景濂,号溪)所说:“夫医之为道,必志虑渊微,机颖明发,然后可与于斯。”喻昌自幼聪慧过人,博览群书...
13
《黄帝内经》心悟
恩格斯指出:“不管自然科学家采取什么态度,他们还是得受哲学家的支配。”毛泽东亦指出:“辩证法的宇宙观,不论在中国、欧洲,在古代就产生了。”《黄帝内经》和其他科学...
14
朴素的唯物论——《黄帝内经》
列宁在《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中说:“唯物主义的基本前提是承认外部世界,承认物在我们的意识之外并且不依赖于我们意识而存在。”对于世界的物质性,早在《黄帝内经》...
15
朴素的辩证法思想——《黄帝内经》
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说:“我们所面对着的整个自然界形成一个体系,即各种物体相互联系的总体……这些物体是相互联系的,这就是说,它们是相互作用着的,并且正是这种...
16
《黄帝内经》观察问题和处理问题的方法论
李达在《唯物辩证法大纲》中说:“无论什么哲学,总是关于世界的某种理论说明,关于世界的某种看法,因此都是世界观;然而,当人们拿着这个理论去观察和处理问题的时候,它...
17
从《黄帝内经》角度探索虚火崩漏
《黄帝内经》专论妇科方面的资料虽占比重不大,但对中医妇科学的形成和发展起到一定的奠基作用。在生理特点方面,《黄帝内经》称女子胞宫为“奇恒之腑”,主司经、孕、产、...
18
读《黄帝内经》析“昧阴阳”
程钟龄的《医中百误歌·昧阴阳》载:“医家误,昧阴阳,阴阳极处没抓拿,亢则害兮承乃制,灵兰秘旨最神良。”家本先生将其语译为:指医生的失误,在于不明白阴阳消长的变化...
19
《伤寒论》急下证初探
仲景在《伤寒论》中用大承气汤治疗急下证之条文有六,其中阳明病、少阴病各三条,后世谓之“阳明三急下证”与“少阴三急下证”。《伤寒论》对于阳明急下载:“伤寒六七日,...
20
《金匮要略》虚劳篇脉象分析
脉诊对指导临床辨证施治、遣方用药有着重要的指导价值。仲景所撰《金匮要略》全书22篇,皆冠以“××病脉证并治”为篇目之名,充分说明他重视和运用脉证合参、证不离脉的...
21
凭脉测因 以脉析机
虚劳之为病,以五脏气血虚损为发病机制,以脏腑元气亏损、精血不足为主要病理改变,以慢性衰弱性证候为临床表现,以病势缠绵、诸虚不足为临床特征。脉是人体阴阳、气血、脏...
22
据脉定位 以脉代证
疾病之部位据脉而定,这在《虚劳篇》的脉象描述中颇为独特,如“男子面色薄者,主渴及亡血,卒喘悸,脉浮者,里虚也”。浮脉主表为世人共知,而仲景用“脉浮者,里虚也”来...
23
同脉异病 异脉同病
由于体质有强弱,气血、脏腑有盛衰,感邪有轻重,有无痼疾等原因,脉象主病除有特定的辨证意义外,还有特殊的意义,即同脉异病,异脉同病。如《虚劳篇》“脉极虚芤迟,为清...
24
脉证合参 辨证根本
脉与证都是疾病的外在现象,人体受到病邪侵袭而产生的一切变化,大都能从脉证两方面反映出来,一般表现也是一致的。然而有时也会出现貌似“脉证不合”的假象。但只要对脉证...
25
预示转归 警训后世
识病势进退与转归是医者之要务。通过“劳之为病,其脉浮大,手足烦,春夏剧,秋冬瘥,阴寒精自出,酸削不能行”一段经文,就可分析出仲景是如何用脉象来预示虚劳病的病势进...
26
疮疡走黄宗温病
众所周知,疾病的发生无不导致局部或全身一系列的病理反应。内、妇、儿科病辨证要遵循整体观,疮疡的辨证也必须掌握中医学这一基本特点。疮疡病位虽在表面,但诊断应按“四...
27
控制论与中医辨证之系统运用
中医学作为一门独特的应用学科,有它自己一整套理论体系和思维方法。《黄帝内经》所载“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有者求之,无者求之”之论,提醒了我们辨证论治是...
28
专方治专病
遵循“博采众方”的古训,家本先生对方剂的学习比较深入,无论经方、时方、验方、复方、大方、小方、单方,都精心研读,收集整理,并验之临床,反复验证,取其精华,为其所...
29
异病同治
《简明中医辞典》将“异病同治”解释为“不同的疾病,发病的病机相同,可用同一种方法治疗”。异病同治的基础是病机同治亦同,病机是决定是否同治的关键。“异病”虽可以“...
30
一方治多病——升降散治疗儿科传染病初探
已故著名老中医岳美中在《谈专方》中曰:“目前中医界存在两种倾向:一是不辨证论治,只强调专方、单药;二是只强调辨证论治,随证下药。两者均有所偏,未能称是。中医治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