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痈(急性乳腺炎)案

乳痈(急性乳腺炎)案

病案1 王某,女,22岁,农民。2006年8月21日初诊。

患者为初产妇,8月9日顺产,乳房胀痛3天,发热2天,经某院诊断为“急性乳腺炎”,经治疗效不佳,转家本先生处诊治。现症见:恶寒发热,体温40℃,双乳房红肿、疼痛拒按、扪及肿块物如鸡蛋大小,乳汁不畅,头痛恶心,口渴,纳差,便秘,尿黄量少,舌红苔黄,脉弦数。此乃热毒蕴结,乳络阻滞,热毒炽盛即将化腐之乳痈。拟气营两清、疏肝解毒、通乳消痈法,选用“乳痈汤”(自拟验方)。

处方:全瓜蒌20g,蒲公英20g,连翘20g,水牛角30g(先煎),赤芍30g,昆布30g,海藻30g,鹿角霜30g,夏枯草15g,重楼15g,虎杖15g,柴胡15g,黄芩15g,皂角刺15g,浙贝母15g,露蜂房15g,酒大黄10g。6剂,水煎服,每日2剂,分6次服。局部用三黄散外敷。

二诊:8月24日.患者恶寒发热大减,乳房红、肿、热、痛大减,乳汁已通,二便已畅,舌红、苔薄黄,脉滑数。效不更方,酒大黄减至5g,再进5剂,每日1剂。局部用三黄散外敷。

三诊:8月28日。患者乳房红肿胀痛消失,全身症状减轻,纳谷不香。拟理气和胃之剂,5剂,以善其后。

2009年12月4日,患者顺产第二胎,乳腺炎未复发。

按:急性乳腺炎是乳房部位最常见的急性化脓性感染性疾病,多发于产后哺乳期,大多因乳汁积蓄,致使气血不畅,乳络失宣,乳汁久郁,化热酿毒,进而腐肉成脓。家本先生认为,本例乳痈病机为热毒壅盛,气营两燔。针对病机,拟气营两清、疏肝解毒、通乳消痈法。用水牛角、赤芍、蒲公英、连翘、黄芩、虎杖、夏枯草等以解毒散痈,气营两清,其中蒲公英、虎杖等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有良好的抑制作用,为乳腺炎之良药;全瓜蒌、柴胡疏肝解郁、通乳散结,且全瓜蒌宽胸散结,为治疗乳痈早期必用之要药;昆布、海藻、皂角刺、浙贝母、露蜂房直达病所,攻结聚之邪,溃坚破结,以消痈块;酒大黄釜底抽薪,通腑泄热,解毒散结;反佐鹿角霜血肉有情之品,不仅温阳活血散痈,而且防产后寒凉药过度,寒温协同,相得益彰。

病案2 李某,女,26岁。2013年3月13日初诊。

患者10天前足月顺产1女婴(初产妇),产时、产后无特殊症状,产后乳汁不多,恶露未净。产后7天新生儿因黄疸入院治疗,患者情绪焦虑,排乳不尽,昨日开始出现双乳胀痛、红肿、灼热,以左乳为主,伴低热,无放射痛,无恶心、呕吐、腹痛等不适,遂今日至家本先生处就诊。现症见:患者神清,精神欠佳,双乳胀痛,左侧为主,纳眠欠佳,小便正常,大便不畅,少许淡红色恶露,舌红、苔微黄,脉数。查体:体温37.9℃,脉搏98次/分,呼吸22次/分,血压130/83mmHg;心肺阴性;双乳外观红肿,皮温高,双乳质硬、张力大,左侧为主,左乳扪及结块,大小约5cm×4cm,触痛明显;双腋下、锁骨上窝未扪及肿大淋巴结。血常规示:白细胞13.64×109/L,中性粒细胞85%,血红蛋白115g/L。辨证为气滞热壅之乳痈。治以疏肝理气、清热散结法,方用四妙勇安汤加味。

处方:当归10g,玄参15g,金银花15g,甘草3g,蒲公英15g,白芷15g,丝瓜络15g,路路通15g,王不留行15g,通草10g,牛蒡子15g,全瓜蒌20g,连翘15g,黄芩15g,青蒿15g。4剂,水煎服,4小时服药1次,每日2剂。另嘱其注意乳房清洁,保护乳头,排尽乳汁。剩余药渣加蜂蜜、白醋拌匀加热后热敷乳房。

二诊:3月15日。患者发热已退,乳痛基本消失、肿块及红肿发热已大部分消退。继续上方加减:当归10g,玄参15g,金银花15g,甘草3g,蒲公英15g,荆芥10g,皂角刺15g,夏枯草15g,浙贝母15g,通草10g,炮穿山甲10g(先煎),全瓜蒌20g,连翘15g,白芷15g,防风10g。2剂,水煎服,4小时服药1次,每日1剂。

三诊:3月18日。患者双侧乳腺恢复正常,乳汁通畅。体温36.3℃,复查血常规示:WBC 4.8×109/L,N 56%。乳痈痊愈。嘱其注意加强乳腺护理,饮食清淡,情绪稳定。半年后患者因休完产假要上班,要求回乳,遂门诊求治,询问近半年乳汁充足,婴儿生长发育正常。

按:家本先生认为,该患者初为人母,哺乳方式不当,加之其女儿又生病入院,使其精神紧张,情志不畅,以致肝气郁结,乳汁分泌不畅,壅滞成块,闭阻乳络而成乳痈。用四妙勇安汤清热解毒,活血通脉;蒲公英、丝瓜络清热通络止痛,且现代药理研究证实蒲公英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有良好的抑制作用;全瓜蒌、牛蒡子疏肝解郁,清热通乳散结;王不留行、通草、路路通通络散乳结;连翘、黄芩、青蒿疏表,清肝胃蕴热。全方共奏疏肝理气、清热散结止痛之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