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脘痛(十二指肠球部息肉)案

胃脘痛(十二指肠球部息肉)案

傅某,男,46岁,工人。1979年2月22日初诊。

患者上腹部疼痛3年余。始为左上腹,后转至右上腹,其痛点不移,进食后疼痛加剧。经多处治疗无效,于1979年2月15日经宜昌市某医院钡餐检查(X30181)示:十二指肠球部内可见指头大小钡剂呈圆形充盈缺损,边缘清晰。诊断为“十二指肠球部息肉”。动员患者立即住院,手术治疗。患者不愿手术,故回奉节求家本先生诊治。现症见:胃脘偏右胀痛、拒按,嗳气声高频频,百步之处即可听到,朝食之物至暮仍有腐臭味,进食后疼痛加剧,有厌恶、畏食感,身体消瘦,两眼眶黧黑,舌嫩紫,苔薄,脉弦。此乃肝郁气滞,血瘀胃痛。宜疏肝理气,化瘀止痛。选三散(四逆散、金铃子散、失笑散)加味。

处方:柴胡、枳实各12g,白芍、丹参各30g,甘草3g,醋延胡索、炒川楝子、生蒲黄、五灵脂、香附、甘松、厚朴、广木香各10g,莪术6g。2剂,水煎服,每日1剂。

二诊:2月24日。患者脉证同前。病久疾深,非能速效。仿原方略有加减:去甘松、厚朴、广木香,加黄连、吴茱萸各5g,川芎10g。3剂。另服消肿片(小金丹),每次2片,每日3次,以助破瘀通络止痛之力。

三诊:2月28日。患者疼痛已止,但仍脘腹胀满,嗳气频频,舌紫苔薄,脉弦。《金匮要略》载:“腹不满,其人言我满,为有瘀血。”但患者气逆痞满甚急,故用活血化瘀和降逆除痞两法双管齐下。

处方:桃仁12g,红花、赤白芍、延胡索、莪术、干姜、柴胡各10g,法半夏12g,黄连、三棱各6g,甘草3g。5剂。仍另服消肿片,服法同前。

四诊:3月8日。患者嗳气大减,仍痞满不适,饮食不香,舌紫嫩。病久正伤,胃气虚弱,施攻补兼用之法。

处方:丹参、明党参各20g,茯苓、枳实、生牡蛎各15g,法半夏、白术、莪术、三棱各10g,桃仁12g,生姜3片,甘草8g。3剂。消肿片继服。

五诊:3月11日。患者食量渐增,胃气渐复,但仍胃脘胀满不适,嗳气不止。拟破血下瘀重剂,桃仁承气汤加减。

处方:桃仁、酒大黄、柴胡、枳实各12g,桂枝、三棱、莪术各6g,甘草3g,红花10g,丹参20g,三七粉3g(冲服)。2剂。消肿片续服。

六诊:3月14日。患者服上方大便日行数次,形如柏油,嗳气停止,脘痞胀满消失。宗前法加减。

处方:桃仁12g,酒大黄、桂枝各6g,柴胡12g,白芍15g,枳实、红花、莪术、广木香、青皮、陈皮各10g。3剂。

通过上述六诊,患者疼痛、嗳气、脘腹胀满等疾均除。其恐胃病(十二指肠球部息肉)未除,于1979年4月再去宜昌原诊断医院准备手术,当即入院,经院方钡餐检查(X30181)示:原病灶已不存在。复查仍无,未给任何治疗,即日出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