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案举例
例1 李某,女,42岁,农民。1980年8月15日初诊。
患者黄白带下3年余,阴挺不收半年多。经数医投补中益气汤加减80余剂,阴挺加重,转请家本先生诊治。现症见:形体肥胖,心烦易怒,口苦咽干,带下量多,色黄秽臭,小腹坠痛,子宫突出阴道口外,灼热肿痛,小便短赤,大便秘结,苔黄腻,脉滑数有力。妇科检查示:子宫脱垂、盆腔炎、阴道炎。根据白带黄臭、阴挺肿痛而灼热、二便不畅、苔黄、脉数等症,诊断为湿毒壅盛阴挺不收。治法:清热泻火,利湿解毒。处方:龙胆泻肝汤加减。方药组成:龙胆草10g,柴胡15g,黄芩15g,金银花20g,鳖甲30g(先煎),白头翁20g,苦参10g,土茯苓60g,车前仁10g,虎杖15g,酒大黄6g,甘草5g。5剂,每日1剂,水煎服。另拟黄柏15g,苦参30g,枳壳10g。5剂,水煎,先熏后洗阴部,1日2次。
二诊:8月20日。带下数量大减,阴肿痛亦减轻。效不更法,宗前方加玄参15g,当归10g,甘草加至10g,熏洗药方不变,嘱再连续治疗15天。
三诊:9月6日。带下愈,阴挺收。为巩固疗效,再服知柏地黄丸半月。随访10年未复发。
例2 王某,男,8岁,学生。1989年8月5日初诊。
其母代诉。患儿反复腹泻半年余,脱肛近2月。前医处方均以补中益气汤加减,服30余剂无效,转诊于家本先生。症见:大便日行4~6次,粪色黄而伴有少许黏液,便时腹痛,大便不畅,肛门灼热,用力努挣而直肠脱出不收,其色鲜红,肿而痛,非用手回复不可。苔黄滑,脉滑数。大便常规镜检正常。外科检查示:直肠Ⅱ度脱垂。此乃长期湿热蕴结,形成持续性腹泻,因而脱肛。治法:清热利湿。处方:葛根黄芩黄连汤加味。方药组成:葛根20g,黄芩15g,黄连5g,地锦草15g,马齿苋15g,佩兰10g,滑石15g,枳实10g,虎杖15g,木香6g,甘草3g。3剂,水煎服,每日1剂。
二诊:8月8日。大便日行3次,余症均减,但脱肛仍不收。宗上方再服5剂,佐以苦参15g,黄柏10g,虎杖15g,大青叶15g。水煎,先熏后洗脱垂之直肠,再托回肛内。
三诊:8月14日。大便色、形及次数均已正常,便时脱肛,不需用手回复,已能自收。嘱服复方黄连素片10日,每日9片,分3次服。
四诊:8月26日。脱肛痊愈。随访年余未复发。
纵观古今医著,阴挺、脱肛的病因病机多以气虚下陷,因虚致脱立论。因而,多数医家善用补中益气汤治之。家本先生认为,阴挺、脱肛在治疗上,因虚致脱肛,用补虚、升陷、固摄法疗效满意;因实致脱肛、阴挺,用祛邪泻法,而不用补升之法,按温病学术思想指导辨证治疗,效果令人满意。以上验案可以证实,阴挺、脱肛并非皆属虚证。
——本文据家本先生刊发于《实用中医药杂志》1991年2期之资料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