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叉神经痛案

三叉神经痛案

病案1 王某,男,53岁。1968年2月20日初诊。

患者头痛反复发作数年,近10天加剧,经某医院诊断为“三叉神经痛”,服止痛片和酒精封闭,效果不佳。现症见:面色青灰,痛苦面容,呻吟不休,手捧头部,左头角及左眼眶呈阵发性、针刺样掣痛,触动“扳机点”可导致疼痛发作,舌紫暗苔薄,脉细弦有力。此乃西医“三叉神经痛”,属中医瘀血头痛证。拟活血祛瘀、通络止痛法,选活络效灵丹加味。

处方:当归、制乳香、制没药各10g,丹参、川芎、白芷、赤芍、葛根各30g,蜈蚣2条,全蝎6g(后下)。3剂,水煎服,每日1剂。

二诊:2月23日。患者头痛大减,触动“扳机点”疼痛已不再发作,舌仍紫暗,脉细弦。效不更方,前方川芎、白芷各减至15g,制乳香、没药各减至6g,再进5剂而愈。

后随访数年,三叉神经痛未复发。

按:家本先生早期运用活络效灵丹时,按原方所注,用生乳香、没药,患者服后呕吐、纳呆。考虑乳香、没药均系树脂,生药煎煮取汁,其挥发油成分刺激胃黏膜使胃难于受纳,故呕吐、纳呆。后改为醋制乳香、没药,减少其挥发油成分,服后不再呕吐、纳呆,因而疗效显著提高。

病案2 李某,男,53岁。1983年1月22日就诊。

患者头痛近10天,服止痛片和酒精封闭及服中药数剂无效。某医院诊为“三叉神经痛”。左头角及左眼眶呈阵发性、火灼样掣痛,触动“扳机点”可导致发作,左眼微赤,有灼热、异物感,口苦,舌红苔薄黄,脉弦数。证属肝阴不足,风火上扰。治以平肝祛风、缓急止痛法,选芍药甘草汤加味。

处方:白芍60g,甘草、刺蒺藜、白菊花、地龙、蝉蜕各10g,葛根、钩藤(后下)各15g,全蝎5g(后下)。水煎服。

患者服4剂后(第3剂时白芍加至90g)头痛大减,左眼眶麻木、发痒,左眼角内仍有异物感,舌红苔中心带灰色,脉弦。肝经风火渐平,前方白芍减至30g,余药稍加更动,再进3剂。头痛基本控制,眼眶麻木、发痒及眼内异物亦减轻。改用四物汤加白芷、刺蒺藜、蝉蜕、白僵蚕、白菊花治之,服5剂。除原疼痛部位发痒外,余症全部消失,仿上再进3剂。随访至今,未复发。

病案3 李某,女,50岁,公务员。2012年5月6日初诊。

患者头痛反复发作10余年,经某院诊断为“三叉神经痛”,近5天疼痛加重,服止痛片亦难止痛,转家本先生处诊治。现症见:面色青灰,痛苦病容,呻吟不休,手捧头部,右头角及右眼眶呈阵发性、针刺样掣痛,触动“扳机点”可导致疼痛发作,舌紫暗红,苔薄白,脉细弦有力。辨证为瘀血头痛。治以活血祛瘀、通络止痛法,自拟“痛证方”加味。

处方:制乳香10g,制没药10g,丹参30g,当归10g,赤白芍各30g,川芎10g,全蝎10g(后下),葛根30g,蜈蚣3条(后下),白芷15g,羌活15g,甘草3g。3剂,水煎服,每日1剂。

二诊:5月8日。患者头痛减轻,触动“扳机点”已不再导致头痛发作,舌仍紫暗,脉弦。效不改方,前方蜈蚣改至2条,再进7剂。

随访2年,患者三叉神经痛从未复发。

按:三叉神经痛属中医学“面痛”“头痛”“头风”“偏头痛”等范畴。头为诸阳之会,清阳之府,面为阳明所主,五脏六腑之气血精华皆上注于头面。头面部位唯风可到,风寒入侵,或风热上袭,或情志所伤,肝气郁滞,郁而化火上扰清空,或阳明热甚,胃火熏蒸,循足阳明经上攻头面,均可导致气血经络凝滞不通,不通则痛,以致出现头面部疼痛。基本病机为风、火,久则痰、瘀阻络作祟。

家本先生说:案一、三属瘀血头痛,故拟活络效灵丹加味取效。案二属肝阴不足、风火上扰头痛,故以芍药甘草汤治之。后方中芍药、甘草为君,取其酸甘化阴缓急止痛;丹参为臣,养血通络;佐以全蝎、地龙息风解痉,通络止痛,助君止痛;白芷辛温发散,通窍止痛;川芎活血行气,性偏疏通,上升头面,外达肌肤。诸药合用,共奏疏通经络、息风解痉、活血止痛之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