控制论与中医辨证之系统运用
中医学作为一门独特的应用学科,有它自己一整套理论体系和思维方法。《黄帝内经》所载“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有者求之,无者求之”之论,提醒了我们辨证论治是中医诊治的核心,必须在望、闻、问、切四诊合参的基础上,分析疾病的病因,明确病变部位,判断正邪的消长及疾病发展情况,并加以综合归纳,确定病机的关键,予以相应的治疗,并具备理法方药齐全,君、臣、佐、使配伍用药等一整套规律,而形成以“证”为核心的“同病异治,异病同治”的格局。还强调了辨证是中医的精髓,中医辨证要在中医学理论及正确思维方法的指导下进行,如类比法、分析归纳法、演绎法、反证法等,即通过反复进行的“司外揣内”的思维过程,对四诊所收集的病情资料进行分析、综合,认识病证当前阶段的病位、病因、病性、正邪关系、病势等本质,并概括为完整证名,作为治疗的依据。现代科学的很多新理论、新思想,都可以从中医学这个伟大宝库中找到雏形和萌芽,甚至在某些方面有惊人的相似之处,如现代自然科学主要成果之一的控制论与中医的辨证,就是很好的例证。
控制论所研究的是各种系统信息的利用和控制的共同规律。控制论方法突破了以抽象分析为核心的方法,要求对自然界事物整体的、综合性的动态研究,所以说它是唯物辩证法在现代科学领域中的具体体现,而这种认识方法颇似中医的整体恒动观。
控制论中最重要的概念和原理是什么呢?《自然科学概要》说是“系统、信息和反馈原理”。虽然中医典籍中没有与此相同的名词,但有许多与此含义类似的内容,采用自己朴素而形象的语言,并加以生动描述和广泛应用。单从中医辨证即可略见一斑。
何谓“系统”?系统是由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若干部分按一定的规则组成的,具有一定功能的整体。从控制论角度看,人是一个开放系统,它一刻也不停地与外界环境(自然系统与社会系统)进行着物质、能量、信息的交换。正如列尔涅尔在《控制论基础》中所说:“控制论的一个基本特征是,它不仅在静态中考察控制系统,而且也在运动和发展中进行考察。”中医的整体恒动观,视人体为一个人体精密的自我调节和控制系统,它用阴阳五行、藏象学说作为说理的工具,对极其复杂的人体以五脏为主体,配合六腑,联系五体、五官、九窍等形成五个子系统,同时认为这些不同的系统之间相互联系、互相调节,从而使人体内部保持动态平衡与稳定,以维持人体健康和生命。
黑箱是现代控制论使用的概念,它把被研究和控制的复杂系统看作一个封闭体——黑箱,黑箱的内部结构和性能是未知的(或不完全了解),有待探索。研究黑箱有两种办法:一是剖而视之;二是不打开黑箱,即在不干扰和破坏系统内部结构的条件下,通过建立黑箱的“输入”与“输出”联系,得出关于所研究系统内容的推理,来达到研究它本身的目的。控制论的方法论注重的是后者,而不是前者。
控制论的创始人维纳在《模型在科学中的作用》中指出:“所有科学问题都是作为闭盒(黑箱)问题开始的。”中医学正是如此,例如辨证就有着“黑箱”方法的基本特征,它根据以象论脏的“有诸内,必形诸外”“视其外应,测知其内”的理论,采用“识常达变”的具体方法,确立中医的“黑箱”。它不着重了解及揭示内部结构,不愿(有时不可能)打开黑箱,是为了保持生命特性不变,如剖视之,则无法视到“气”“经络”等。在保持人体整体性、运动性的前提下,根据外在联系和变化来观察人体和疾病过程的内在联系,其原理与现代黑箱方法是一致的,在本质上是科学的。《自然辩证法原理》指出:“黑箱方法由于具有在不干扰生命正常进程的条件下进行研究的优点,因而成为研究生物系统的重要工具。”中医历来就很好地应用和掌握了这个“重要工具”,这也是中医学的优势之一。
系统论创始人贝塔朗菲认为,对系统有外部描述与内部描述两种描述方法。外部描述是一种功能描述,可以把系统看作一个“黑箱”。中医辨证就是一种朴素的外部描述方法,它把外感六淫、内伤七情、痰饮、瘀血、劳倦、虫兽伤等干扰信息作用于人体自我调控系统,视为人体内“黑箱”之输入,因而人体自我调控系统就偏移,故发生异常,则病理信息随之由人体内“黑箱”输出,中医对这些病理信息称之为症状,是辨证的原始依据。我们的祖先在长期与疾病做斗争的过程中,为寻求控制的确定性,不断试验输入与输出的关系,用综合的观点全面考虑症状变量系统的变化,总结出了人体可辨状态的变化规律。从信息角度而论,疾病之因,相当于干扰,证候就是对异常信息群的归纳,辨证就是对信息的分析与综合、归纳和演绎。由此可见,“证”是依据严格的科学方法推导而来的。从这种意义上讲,中医辨证是科学的。
控制论中最有名的模型是人体内稳态模型。《自然辩证法原理》载:“离开了模型化原则,系统方法也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中医学在《黄帝内经》时期就非常注意建立模型,如用“亢害承制”的理论建立了五行反馈模型,它是根据对“黑箱”输入与输出的分析,设计出从功能上模拟人体系统模型。从控制论角度看,这种模型实质上就是从功能角度对人体进行描述的内稳定器。中医的这种内稳定器是建立在总体功能和外部推测的基础之上的,根据人体系统的各种功能,将其分为心、肝、脾、肺、肾五个子系统,它们又互相联系、互相制约,每个子系统的功能状态由一组脏变量和象变量的表征组成,这就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功能性内稳态模型(图2-2),中医辨证就是为了观察内稳态模型失衡的原因,辨析出是何子系统偏离了常态。(从这种意义上讲,辨证的关键也在脏腑。)但这还不能满足对于用望、闻、问、切所收集到的“千奇百怪”“五花八门”的病理信息群的辨证需要,故通过长期的医疗实践,逐步建立了不同的“证”模型,如八纲、脏腑、经络、气血津液、六经、卫气营血、三焦等病理(证)模型。例如,《素问》“阳虚则外寒,阴虚则内热,阳盛则外热,阴盛则内寒”,此可谓八纲辨证原始模型;《伤寒论》“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金匮要略》“胸痹之病,喘息咳唾,胸背痛,短气,寸口脉沉而迟,关上小紧数”,这是仲景设计的“太阳病中风证”与“胸痹证”的病理模型。一位既有理论造诣且临床经验丰富的医生,无疑掌握了大量的病理模型,因而辨证时能做到应用自如、左右逢源,这就是诊断水平高于他者之奥秘所在。

图2-2 内稳态模型
反馈是控制论中的重要概念。何谓反馈?馈即传输,反馈是一去一回的意思。《系统科学方法论导论》指出,反馈是指“把施控制系统的信息作用于被控系统后产生的结果再输送回来,并对信息的再输出发生影响的这种过程”。反馈分正反馈、负反馈两种。在控制系统中,一般是用负反馈系统来调节和控制系统。
中医辨证论治的过程中,使用的是负反馈误差调节。患者输出的病理信息,对医生来讲又是一种输入信息,而医生经四诊、辨证后发出的治疗信息(方药、针灸、推拿……),对患者来说是输入,同时又是医生的输出;患者疗效的反应,既是患者的输出,又是医生的输入,此时医生根据患者反馈信息的误差来调节控制,修订治疗方案或加减药物和用量,使调节更加完善,直至达到最优状态。另一方面,人体在病变过程中有自我修复的机能,即控制论的“自我调控”,它可以促使目标趋于自我平衡。中医特别注重调动和促进患者修复机体的自身因素。故医生发出的治疗信息除一部分直接作用于干扰信息“病因”外,更重要的是将信息输入“自我调控系统”,如中医“培土生金”法治疗肺痨病,“抑肝扶脾”法治疗肝气乘脾泄泻证,就是很好的例子。这就构成了医生和患者的“闭合回路”反馈系统(图2-3)。

图2-3 医生与患者闭合回路模型
还有一种情况,疑难杂证或一时难做定论的病证,不可能首辨无误,即使是非常高明的老中医亦是如此,但不能说对辨证把握不大就不治。此时有经验的医生多采用“探试法”治之,如《伤寒论》“阳明病……恐有燥屎,欲知之法,少与小承气汤,汤入腹中,转矢气者,此有燥屎,乃可攻之”,这里的“转矢气”即是反馈信息,是决定攻之与否的重要依据,这与控制论的反馈原理是一致的。用控制论观点看,这如同调光的焦距一样,很少一次成功。所以往往正确的诊断不可能都一次成功,故需要反馈来校正所辨之“证”的准确度。
综上所述,中医辨证有两个特点:一是来源于实践,并能有效指导实践;二是不受设备限制,易于掌握和实施。从现代科学的认识论探讨中医的辨证,使我们看到中医辨证包含丰富的科学内核。由此可见,中医辨证是科学的、适用的。
但不讳言,中医的控制调节艺术与现代控制论存在着时代的差距,它和任何一门科学一样,需要迎头赶上时代的步伐,不断克服它在当时历史条件下所形成的弱点,应与时俱进,故应随时吸收现代科学技术(包括现代医学)的成果,使被誉为“民族之瑰宝”的中医学力求实现尽善尽美。我们深信中医这尊“璞玉浑金”,经多学科(包括中医学本身)的能工巧匠们“精雕细刻”,必将更加绚丽夺目。
——本文据家本先生刊发于《四川中医函授》1987年2期之资料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