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贤若渴 良师益友——马有度

求贤若渴 良师益友——马有度

1980年1月,时值“科学的春天”来临之际,四川省万县市(现隶属重庆市)中医学会学术年会在川东古城万县举行。为提高学术水平,特邀请重庆医科大学马有度先生为年会做学术报告,200余人出席年会,与会者既有中医界全国著名的龚去非、郑惠伯等老前辈,也有出类拔萃的后起之秀,多数是基层中青年中医,还特邀了当地有关部门领导出席会议。会议气氛热烈,达到了进一步繁荣万县地区中医药学术活动的目的。

当马有度老师分别题为《保津养阴》《八法新探》的两场学术报告结束时,全场响起经久不息的掌声。郑惠伯老先生对我说:“有度先生不愧是新中国成立后成都中医学院培养的首届高才生。其报告既有岐黄,又有新医;既有典故,又有新知;既有深度,又有广度;既有继承,又有创新;既有文采,又有趣味。先生的报告论述精辟,谈笑风生,让老朽耳目一新,不仅信息量大,且通俗易懂,是很有特色的中医学术报告。”他还预言:“品学兼优、博学多才、风华正茂、礼贤下士、善于社交的马有度先生,既有扎实的中医基本功,又有西医学之学识,还具有深厚的文学素养,将来一定是中医界的栋梁之材。”伯父随即又严肃地告诫我:“马有度先生就是你学习的榜样,今后要多向马老师学习、请教。”当着伯父的面,我向马老师表明,今后要请他多指教,并拜他为师。马老师非常谦虚地说:“不能为师,愿作益友,我们有缘,就互相学习、共同提高吧!”事隔35年,其情其景至今仍历历在目,是值得我永远回忆的美好往事。

35年来,马老师对我的教导和帮助极大,现仅就他教我如何写好文章之事回顾一二。他多次告诉我:“不要只顾埋头看病,还要注意总结临床经验,多撰写学术文章。这样既能提高医疗技能,又能交流学术心得,更能为中医学术大厦增砖加瓦,最终是为中医药事业多做贡献!”

为了教我如何写好文章,马老师特别签名送给我他所著的《医方新解》等多部著作。我从中不仅学习到他的学术思想,也领悟到其中的写作方法与技巧。为了提高学术素养,写好文章,我更加努力学习经典著作及各家专著,不仅长期订阅全国公开发行的各种中医杂志,而且先后购买上千册医学书籍,从中学习他人的临床经验和写作技巧,为创作“充电”,积蓄“能量”,亦进一步提高了自己的中西医药学术水平。

1984年秋天,在一次全国性的学术会议上,马老师给了我第一次撰稿机会。他说:“我与丛林先生正在主编《中医精华浅说》一书。作品中既要有德高望重的老前辈,又要有全国各地的后起之秀,我们特邀您赐稿。”我当时既兴奋,又忐忑不安。兴奋的是撰文著书机会难得;忐忑的是该书撰稿者大多是当今名流大家,如邓铁涛、李聪甫、何任、刘渡舟、干祖望、朱曾柏、沈自尹、凌耀星、马有度等,我乃初出茅庐的无名之辈,不敢与他们同登大雅之堂。马老师得知我胆怯时,极力鼓励我努力撰写,并要求出精品。他告诫说:“多读范文,勤做笔记,多制卡片,多写多练,成文之后,反复修改,好文章是字斟句酌,精心提炼而成的。”马老师的一席话使我茅塞顿开,按照他指导的方法,披星戴月,数易其稿,历时两月有余,我终于写出《辨证关键在脏腑》《辨证与辨病结合》两篇送审稿。经马老师指点修改后,两篇文稿终于付梓,载入《中医精华浅说》(1986年版)。此后,马老师还安排我为他主编的多部著作撰写文稿,如《自学中医阶梯》《医中百误歌浅说》《健康人生

快乐百年》《方药妙用》《重庆名医证治心悟》等。每篇文稿都经他精心指正,使我从中受益颇深。

最令我难忘的是《医中百误歌浅说》的撰稿经历。1986年夏天,马老师让我赴渝去他家接受撰稿任务——语译程钟龄的《医学心悟·医中百误歌》。重庆是出名的“火炉”,那时他家还没有空调,只有一台小电扇不停地飞转,谈话不久又停了电,我们都汗流浃背。我与他一手握笔,一手拿扇,从下午一直熬到深夜。马老师教我语译的方法时说:“古汉语中的诗歌体译成现代散文,必须经过两次翻译,一是将古文译成今文,二是将韵文译成散文。如果完全采用直译的方式,很多句子都可能出现词不达意的现象。”他因为太忙,加之为了培养和锻炼我的写作能力,决定把这一重要任务交给我。我领此任务后,坚持每晚7点至次日凌晨两点,勤耕不辍,历时3个多月,终于完成了47首古体诗歌的语译工作,并将初稿呈给马老师指正。他给予了我很大的鼓励,并指出修改之处及方法,经过多次修改润色,最终定稿。在马老师的精心安排和领导下,我俩与几位同仁通力合作,又共同撰写了“浅说”部分。几易寒暑,《医中百误歌浅说》终于在建国40周年的国庆节期间由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发行,受到读者欢迎和专家好评。

1991年,由马老师出具了我将《医中百误歌》中的47首约3500字的古体诗歌语译成今文的证明,这成为我晋升主任中医师免试医古文的“硬件”。

2010年冬,我在新华书店购书时发现,时隔20余年,再版的《医中百误歌浅说》上架了。这让我兴奋不已,并当即电告马老师,与他共享佳讯。该书新版本编入《现代著名老中医名著重刊丛书》第六辑。人民卫生出版社在出版说明中写道:“由于原版书出版时间已久,已很难见到,部分著作甚至已成为学习中医者的收藏珍品,为促进中医学术水平的提高,我社决定将一批名医名著编为《现代著名老中医名著重刊丛书》分辑出版,以飨读者。”由此可见《医中百误歌浅说》的存在价值。

以上这些经历,促使我不断学习、钻研古今著作,既提高了我的学术水平,也提高了写作能力。此后,我先后受聘参与了《中西医诊疗方法丛书》《基层医生手册》等大型医学著作的编写工作;同时还在《世界中医药》《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等10余家杂志上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总计近百万字。若没有马老师30多年来的指导、鼓励、帮助和鞭策,我是不可能完成以上任务的。在此,我由衷地向马有度老师表示感谢!

马老师既是我的恩师又是我的益友,35年来,除当面求教、恳谈外,我们之间书信、电话、网络联系从未间断。在与他交往的过程中,我们常常谈及中医的继承与发扬,以及如何走好中医路,从中使我受益终身。

近15年来,因与马老师地处成渝两地,当面聆听他教诲的机会减少了,但有两次短暂的相聚令我印象深刻。

一次是在2007年夏天,我们都在成都市都江堰参加“四川省十大名中医”终评审会,马老师是特邀全国著名中医专家,我也有幸任评委,同时参会,朝夕相处,品茗散步,谈学术、品人生、讲养生、述团结、摆家常,无话不说。马老师特别注意中医队伍的团结,他说:“既要尊敬老中医,又要扶持青年中医,老中青中医,要同心同德;既要团结师承、家传中医,又要团结科班中医,还要团结自学成才中医,团结就是力量,内耗两败俱伤,为了中医发扬光大,必须要五湖四海,团结一心,团结就是力量。”他是这样说的,更是这样做的。他以其人格的魅力,团结了一大批老中青、各种身份的中医人才。让我深深感悟到,马老师不仅是师长,更是不可多得的益友。

另一次是在2009年秋,马老师应四川大学、成都中医药大学之邀,为两所院校的师生做题为《感悟中医》和《养生保健》的专题报告,我抓住这一次难得的学习机会,全程跟随其左右。校方为欢迎马教授,设宣传专栏、大幅横标、巨幅照片及文字简介,置于广场中央,可见校方非常重视此次活动。为了在大学生中普及传播中医药知识,当天下午在川大校园广场举行了中医义诊活动,师生们早早地就排队等候就诊,意欲一睹中医的魅力。我们与中医药大学的几位教授一起,共同为师生们把脉诊断、遣方用药,并借此传播中医基础知识,以便在莘莘学子心中扎下中医药的根。就诊者络绎不绝,直到夕阳西下,夜幕降临,待诊者还排着长队,校方好不容易才将他们动员离去。

当晚7时许,马老师在川大学术大厅做《感悟中医》和《养生保健》专题报告,全场爆满,连走道及门窗外都站满了听众。校领导致欢迎辞后,马老师即开始演讲。他自称“70后的小马哥”,并以此向同学们问好,话音刚落全场响起热烈的掌声。他采用现代多媒体技术,将中医的核心内容和养生保健等知识形象地介绍给台下的师生。马老师的演讲妙趣横生,会场气氛始终异常活跃,多次爆发出会心的笑声和掌声。3个小时的时间不知不觉地过去了,当马老师说再见时,全场再次响起雷鸣般的掌声,他多次谢幕,同学们仍不愿离去。突然间不知谁首先冲到他身旁,要他签名留念,很快就有很多同学把他里三层、外三层团团围住,要签名的、要合影的、要报考他的研究生的……我与会议组织者一起,好说歹说,经过多时才把他“解救出来”。此时此刻,我与全体听众一样,感悟到听他演讲是一种美妙的享受。为将此行完整记录下来,以作重要史料,我全程拍摄并亲自制成光盘留作纪念。

时值马有度老师从医60年之际,对他丰硕的科研与科普成果,对他为发扬光大中医事业而鼓与呼的成效,以及对他为中医药事业做出的特殊贡献,我表示热烈祝贺和由衷的钦佩!又值与他亦师亦友35年之际,我要谢师恩、续友情,学习他,争当一名名副其实的“铁杆中医”!

——此文发表于《感悟中医》(人民卫生出版社2015年第3版)